事實表明,中印邊界衝突對印度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印度官方若不對其戰爭反思糾偏,不但可能與日益壯大的主流民意脫節,更有可能產生類似於“掩耳盜鈴”的政策。
長期以來,印度官方總是把印軍潰敗的原因歸結於中國軍隊的強大、印度軍隊裝備落後和後勤保障能力差上,由此衍生出的“中國威脅論”,已成為印度政府增加軍費投入的主要借口。
據統計,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軍費支出一直呈增長態勢,2012年,即使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其軍費也達到1.64萬億盧比,其全球排名由先前的第十位一下躍升至第四位。早有軍事專家指出,對於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以莫須有的威脅作借口,大肆提升軍費,其政策近乎窮兵黷武。
單方面收兵,中國意圖引發多種猜測
在1962年的中印邊界衝突中,中方雖然堅持對麥克馬洪線以南的領土擁有主權,但沒有多占領一寸土地,依然堅持和平解決爭端的政策,將軍事行動的目標嚴格控制在為和平解決爭端創造條件上,體現出堅持政策的原則性和掌控局勢的靈活性。
1962年11月21日,中國軍隊在打到中印傳統習慣線附近、取得節節勝利的大好形勢下,突然單方面結束行動,並將繳獲的物資和俘虜的戰俘歸還印方,還從衝突發生前的實際控制線後退20公里。
事實證明,中方雖然掌握有軍事方面的明顯優勢,但並不謀求通過戰爭強行侵占對方的領土。對此,英國高級外交官卡西亞勛爵認為,“中國在戰場上取得勝利之後撤回原線,一個大國不利用軍事勝利索取更多的東西,有史以來還是第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