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協商解決邊境爭端,依然可以期待
對於1962年的中印邊界之戰,毛澤東評價到,這一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邊境10年的穩定。歷史不但證明了毛澤東的論斷,而且遠遠超過他的預期。從1962年至今,50年的時間,中印邊境一直保持著相對穩定的局面。這一局面再結合其他因素,培育出了兩個金磚國家。
反思戰爭的目的在於籌劃未來和平,而不是著眼於復仇。歷史是一面鏡子,即使在印度將中國視作敵人的日子裡,中國也從未將印度視作敵人。
1962年的中印邊境衝突結束後,中國在中印邊境西段維持了對阿克賽欽的控制,在東段雖然後撤了軍隊,但保留了“進行自衛還擊的權力”。戰後,即使面對再大的軍事挑釁,中國政府依然保持強大的戰略耐心,從未動用這一權力。
根據傳統理論,一場戰爭的勝利者和失敗者向來比較分明。西方記者馬克斯韋爾在《印度對華戰爭》一書中寫道,“世界戰爭史上還從沒有過這樣的事情,勝利的一方在失敗者還沒有任何承諾的情況下,就單方面無條件撤軍,實際上也就是讓自己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來之不易的勝利成果化為烏有。”
1962年的中印邊界衝突表明,解決邊境爭端不是一場絕對的“零和遊戲”。只要領土爭端沒有徹底解決,中印雙方單就軍事來說,輕言勝利或失敗都尚早,較量遠未結束,真正的鬥爭不應在戰場,而應在談判桌上。
歷史上,印度為了打贏戰爭曾向超級大國借力。但這些國家除了攪局、通過地區爭端謀求戰爭紅利外,幾乎於事無補。借鑒1962年中印邊界衝突的教訓,中印作為兩個大國,應迅速建立一種能夠避免外界干擾、“迅速消除”邊境地區緊張局勢的機制,防止曠日持久的邊界爭端因外部力量介入而更加複雜。
2012年,恰逢中印邊界衝突爆發50年,同時又是“中印友好合作年”,中印兩國更應借助對戰爭的深刻反思,徹底撫平戰爭創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