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自救”與“自利”
交易員們對匯率長時間封住“漲停”幾乎習以為常。在過去的26個交易日中,僅有四個交易日,大行可能獲得授意買入美元,人民幣匯率短暫打開“漲停”。
“(美元)每天都跌停,市場沒有流動性,都懶得看了。”一位外資行交易員“訴苦”。
一些中小銀行由於客戶少,單邊頭寸較多,因而平盤壓力較大,只能暫停結匯,而對於國有大行,由於結售匯客戶相對均衡,平盤壓力相對較小。
在人民幣中間價和交易區間仍然受到限制的情況下,銀行亦在嘗試各種方法突破限制。一些銀行通過提高對客戶的結售匯報價,比如漲停價是6.2289,銀行對客戶的報價是6.2250,企業在這個價位上仍然可以正常結匯。
“銀行對客戶的報價與銀行間即期匯價相比更市場化,對於銀行也是價格的自我保護。這在大行中更為普遍。”上述國有大行交易員稱。
同時,一些銀行開始利用短期人民幣遠期交易來規避人民幣日內交易區間限制。“1天期美元/人民幣遠期交易以前很少做,但最近做的很多。因為即期市場是成交兩日後結算,而1天期遠期交易是在成交三日後結算,這樣就能以較人民幣即期匯價更高的價格達成交易。比如當天的漲停價是6.2230,遠期價格可能是6.2220或更高。”上述外資行交易員說。
11月29日,美元/人民幣遠期匯率從6.2200開始成交,比即期跌停價6.2281低81個基點,盤中遠期最低達到6.2030,即較即期跌停價低256.4點。“銀行都在返點客戶,實際利潤已被抹平或虧損,但還是有可能即使點差下降更多,仍然沒有買盤。”上述交易員稱。
為了賣出美元,銀行嘗試的另一個辦法就是通過人民幣兌非美元貨幣來實現人民幣與美元之間的間接兌換,比如歐元、日元、港元,因為人民幣兌這些貨幣的浮動區間要大得多。
除了自救,銀行也在利用人民幣重回升值的趨勢“自利”。
最近,一些銀行與大宗進口付匯客戶安排套利組合交易又開始流行,即將一筆進口購付匯業務拆成三筆,客戶先將用於購匯的人民幣存在銀行,再做一筆外匯貸款,同時為了鎖定匯率,做一筆遠期購匯。“銀行拉來了存款,客戶經理有了業績提成,企業也得利,可謂一舉多得。”一位股份行人士近日透露。
不過,與以前人民幣單邊升值階段即期升值,遠期也升值不同的是,是次人民幣即期明顯升值的同時,遠期卻一直為貶值。上述交易模式亦不再是“無風險套利”。
“雖然人民幣存款利息仍然較高,外幣融資利率較低,但現在做遠期購匯意味著未來客戶購匯成本更高,而人民幣存款利息不足以抵消外幣融資利息和遠期購匯損失,這樣做並不划算,但有些銀行為了做大存貸款業務,會引導客戶這麼做,也有一些銀行會將遠期購匯收益直接以財務費用形式返給企業。”一位國有大行人士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