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8日電/近幾年不少三四線城市掀起大規模“造城運動”,當地樓市供應量急劇放大。
據中國證券報報道,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三四線城市或扮演重要角色。不過,近幾年不少三四線城市掀起大規模“造城運動”,當地樓市供應量急劇放大。中國證券報記者日前調查發現,部分三四線城市樓市庫存的消化周期已達六年以上,面臨“消化不良”風險。業內人士認為,雖然三四線城市發展潛力較大,但當前一些三四線城市樓市的供給已明顯過剩,而這些城市的購房人群基數較小、購買力有限,短期去庫存壓力較大,開發商在三四線城市的布局趨於謹慎。
開發商布局漸趨謹慎
持續兩年的房地產調控,給三四線樓市帶來了發展機遇。由於這些城市多數不在限購範圍內,一些小城市吸引了大量開發商進入,刺激了當地房地產市場繁榮。然而,快速擴張後引發的“消化不良”問題也在逐步顯現。
張越(化名)是滬市一家中小上市房企的業務負責人。由於地處北方,公司大部分業務都圍繞北京周邊開展。在調控影響下出現的三四線樓市投資熱潮曾讓張越的團隊動過心。
“公司之前沒有涉足三四線城市,但有過這方面的投資考慮,不過我和同事去這類城市考察後,感覺風險還是有點大。”張越所考察的三四線城市是浙江、廣東等地的中小城市,這些城市在近兩年內推出了大量土地,有不少開發商進入,樓市供應量大幅提升。
“其實看過就知道,這麼大的供應量根本不是小城市能夠消化的。”張越認為,大部分三四線城市的購房人群主要是當地居民以及周邊地區的購房者,且三四線城市年輕人外流情況嚴重,實際需求十分有限。“這些城市大多數人的月均工資不過一兩千元,有些樓盤價格甚至已經高達近萬元,房價恐怕存在一定‘泡沫’。”張越坦言,公司目前暫時不打算進入三四線城市,仍看好一二線城市的發展。
今年以來,不少房企提出了戰略轉型計劃。新華聯(000620)就提出“立足北京,有選擇地進入經濟發達地區的二線、三線城市”的戰略布局。臨近年底,公司對旗下的項目進行整合,將持有的惠州市國力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100%股權作價2.86億元轉讓,同時加大了在北京地區的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