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按揭貸款的歷史其實遠比10年長得多——早在20年前,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分行就貸出了全國第一筆個人房屋貸款。
不過,雖然房貸業務已有20年,但房貸真正的發展期卻是從1997年開始的。這一年,央行頒布《個人住房擔保貸款管理試行辦法》,規定貸款比例最高限額是房價的70%,貸款年限最長為20年。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商品房和個人住房貸款開始走近普通百姓。
“開始我們是不敢貸款的。”今年已經56歲的陳衛國告訴記者,10年前他每月的工資只有3000多元,積蓄不過幾萬元,想買個大點的房子除了貸款別無他法。對於不少第一批貸款購房者而言,向銀行借錢與其說是實現安居夢的捷徑,不如說是萬般無奈下的選擇。
然而,隨著房價不斷上漲,商品住房所具備的再也不僅僅是簡單的居住價值,更多的則是保值增值功能。對房屋升值的追逐和對房價高漲的恐懼,讓越來越多的人義無反顧地投入到貸款買房的大軍中。
據鏈家地產市場研究部統計,2003年在北京購置一套90平方米的住房平均只需約40.5萬元,貸款20萬到30萬元,月供僅需1400元左右。而今天,貸款買房者月供過萬元已經十分普遍。月供比10年前漲了10倍,人們對住房貸款的渴望卻更加強烈。隨著去年以來房地產調控持續發力,差別化信貸政策逐漸深入,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不斷收緊。人們擔心的不再是是否還得起月供,而是能否從銀行貸到足夠的資金。
統計數據顯示,1997年全國房地產個人貸款餘額不到200億元。2001年底,全國房地產個人貸款達6600多億元,是1997年的35倍。而到了2012年,全國主要金融機構上半年的個人住房貸款餘額就達到了6.9萬億元,是1997年底的363倍。
未來10年:今天的“房奴”何時解套?
10年前的所謂“房奴”其實早已不存在解套的問題,2012年這個時間節點,對於第一批貸款購房人而言,更多的是一種象徵。而對於近3年來的購房者而言,房貸依舊是結結實實壓在頭頂的一座大山。
在中原地產市場研究部總監張大偉看來“我國房價上漲幅度最大的是在2009年到2010年之間,這幾年來的購房者承受了高房價的壓力,是真正意義上的‘房奴’。”
“房地產調控應該有更大的視野,要盡快提高居民收入的上漲速度,使其與房價的上漲幅度相匹配。對貸款買房的普通購房者要定向減稅,擴大保障房的保障面,減低剛性需求購房者的購房壓力。”張大偉說。
不少專家認為,與10年前的購房者相比,現在那些窮盡了幾代人積蓄、背負著幾百萬元債務的購房者無疑更需要關注;那些被高房價擋在大都市外的年輕人更需要關心。而這些,恰恰是目前正在進行的房地產調控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也是未來10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內,中國房地產市場能否健康穩定發展的關鍵。
(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