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並潮
伴隨著原有中外資合作合同的到期,2012年以來“四大”中的畢馬威與安永相繼按照財政部等五部委要求,完成了“本土化”轉制,從而成為了與本土會計師事務所一樣的“特殊普通合夥”制事務所。而德勤與普華永道在隨後幾年也將相繼啟動“本土化”轉制的進程。
儘管“四大”早已聲明,“本土化”轉制不會影響“四大”的業務質量以及為中國企業海外融資活動提供服務,但外界對此的質疑之聲卻並未平息,甚至在“本土化”轉制開始前,部分大型企業即已經對“四大”的審計及咨詢服務質量提出質疑。
一家央企的海外業務在國內上市,找了一家“四大”以及一家本土所來做審計。在合併2010年報表的時候,“四大”的人不會合併,結果是本土所的審計人員做了合併。
“當時我們部門的負責人就把‘四大’的人攆走了,並要求換人。”上述央企財務部門工作人員表示。
戲劇性的場景出現了,等到2012年那家“四大”派人過來時,發現就是原來那家本土所的審計人員,並且在本土所裡業務能力一般的他,被挖過去後,成為那家“四大”所裡的業務骨幹。
“我們這幾年招的應屆生因為學校門檻限制,出身都不錯,但說實話,實際業務能力不一定比本土所招的二三本學生強。這個是國內高校會計教育存在的問題導致的。”一位“四大”項目經理表示。
除了人才困境之外,宏觀層面本土所借助兼並實現的規模倍增,同樣對“四大”的統治地位形成直接威脅。
在過去數年中,以立信、信永中和為代表的本土頂尖會計師事務所均通過兼並中小事務所,迅速實現了規模上的增長,大華會計師事務所更在兼並的同時,加入跨國事務所德豪的網絡,借力拓展中國企業海外業務審計市場。然而在本土所的兼並大潮中,“四大”卻成為了徹底的旁觀者。
而今,雖然畢馬威與安永已經先後完成“本土化”轉制,但其介入國內事務所併購的可能性並不大。在本土所併購浪潮仍在持續的情況下,“四大”在規模上的優勢,亦可能被迅速終結。
“立信2011年收入較2010年漲了80%,天健、信永中和漲幅是40%,中瑞也有近30%,相比之下,‘四大’漲幅最高的德勤是12%,畢馬威、安永都是10%以下,普華更是降了。”前述中國注册會計師協會人士表示,此消彼長之下,一旦本土所的“強強聯合”得以實現,“四大”的統治性地位也將成為歷史。
一家本土事務所資深合夥人也強調,在兼並之外,本土事務所業務上的拓展能力同樣驚人,對於咨詢等新興業務的開展,成效明顯。
“五六年前,排名前五的本土所,收入加起來可能就比‘四大’中的一家多一點,但現在立信、中瑞這些本土所和畢馬威、安永的差距都大為縮小。或許三年後,國內收入前四的事務所中就會出現本土所。”一位本土事務所負責人表示,“當然,這也是我們關注‘四大’訴訟的原因之一。‘四大’對中國企業海外財務服務的壟斷,可能在不久的將來也被打破,所以目前的訴訟如能順利解決,對頂尖的本土所也是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