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雲南昭通市鎮雄縣趙家溝山體滑坡,一個村莊頃刻間被掩沒,46人遇難。 |
在這個冷冬,雲南鎮雄山體滑坡帶給我們難以言表的悲愴,一種在汶川和青海玉樹地震中我們已經深切體味的悲痛。天若有情天亦老,如果——如果不是恰逢寒假首日,也許許多孩子可以幸免。但是,現實不容假設,19名孩子與27名成人一起,覆蓋在永恒的黑暗之中,永遠被剝奪了春天。兩天來救援一直在進行,但鑒於滑坡的規模,結局在事故發生的一刹那其實就注定了。一個被夷平的村莊,猶如大地新添的傷疤。
災難發生後,安撫家屬和災後重建,這是政府正在做、也應該做的。從這次救援和信息公布情況,看得出政府較以前有了進步。但是,在一個眾所周知的滑坡泥石流爆發頻率最高的地區,在消失的46個鮮活的生命面前,這一進步顯得過於緩慢。這種緩慢其實拷問著我們的良心。天災無力抗衡,預防有現實困難,但我們是否從細節處盡了努力?
我們得知,事故發生地並沒有列入當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也許對隱患點的確定有科學的標準,也許當代相關科學的確沒有達到能準確發現隱患的程度,但是,嚴格而客觀地調查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確認程序,調查有沒有疏漏甚至瀆職的地方,是事後需要做的。
我們得知,事故發生在地質災害預警真空期。“根據國家的規定,我們只有在汛期開展地質災害預警。”但近九個月的時間裡,同一地區其實同類事故多次發生,而取消預警只是基於“冬季發生大地質災害事件‘十分罕見’”的經驗。生命的保障顯然不能只依賴於經驗。遵循國家規定也許可以免責,不知道是否能免除相關部門面對此次悲劇的不安。
對細節的關注向來是我們的弱項。比如,專家組已經澄清滑坡與煤礦開採有關的傳聞。但要知道,事故到目前為止也不過兩天,兩天不到的時間,專家們有沒有到這個“礦區邊界距滑坡直線距離500米”的煤礦實地考察?定論是否下得過於倉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