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4月20日8時2分,中國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 |
中評社香港4月22日電/英國《金融時報》4月21日載文《 地震考驗中國民間社會》,摘要如下:
2013年4月20日8時2分,中國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
對於中國人來說,這又是一個黑色星期六。截止21日零時,雅安地震已經導致160人遇難,近7000人受傷。據民政部消息,陝西留壩縣另有1人遇難。雅安地震牽動上下人心,中國總理也在當天下午趕到現場。這一次地震也在考驗中國社會的韌性與包容,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後,中國進步了多少?
災難來臨,如何應對,受難民眾應該依靠誰?不少有救援經驗的人士紛紛支招,其中不乏有人表示“私家車不要出行”、“志願者不要添亂”、“相信政府是鐵律”等等。我無意質疑這些言論的真誠以及正確,但是事實的另一面是,更多時候災區救援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源自組織的得當,官方與民間的配合至關重要。曾經深入汶川地震的前記者左志堅的觀察是,“民間資源總歸是越多越好,最有效的救援恰恰是災民自救。”(具體可參見《關於地震和救災的常見誤區》)
首先,同情心是人之常情,除了官方救援人士、媒體之外,不少人希望第一時間奔赴現場,但是這一次的進步在於,無論官方媒體還是個人媒體,都是強調非專業人士進入地震災區的非必要性,理性的聲音成為主流。儘管如此,地震發生數小時之內,即看到很多專業的非政府組織的積極參與,無論是直接趕赴現場,還是提供間接支援。
對於更多的人來說,捐款是第一反應,而這一次的選擇也有巨大的差異。官方公益的代表——中國紅十字會截至周六19時,共收到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個人善款835筆,共142843.12元;對比之下,民間公益組織壹基金則收到2240萬,其中不乏馬化騰、柳傳志、史玉柱、潘石屹等明星企業家慷慨解囊。其中差別,少不了郭美美事件的影響與李連傑的個人魅力,但透明無疑是壹基金能夠贏得不少人支持的主要原因。
如此看來,以壹基金等組織為代表的中國民間力量不可小覷,也值得更多的信任。這和筆者的經驗與觀察也很符合,近年來,我曾經和不止一位以中國NGO(非政府組織)作為研究對象的海外社會學博士討論,他們對於中國NGO的田野調查往往印證一個印象:08年汶川地震是中國NGO飛速發展的一個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