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印度快報》披露稱,相關談判已經中止,法國達索公司拒絕為在印度本土生產的108架殲擊機負責,堅持要求分別簽訂18架法國產和108架印度產的飛機合同。印度國防部認為,達索公司應當為全部126架飛機的銷售和供應負完全責任。不排除這個消息是印方故意洩露的可能性,目的是向法國施壓。但是談判陷入僵局的推斷無疑是合情合理的。而且印度空軍未來“陣風”殲擊機的技術面貌也不清楚,印方要求在引進的飛機平台上整合國產或第三國系統,又為法國提出了一些難題,此前俄羅斯在印度許可生產蘇-30MKI的項目上曾經遇到過類似問題。
除了經濟背景惡化之外,印度國內政治條件也更加複雜,軍政環境不是很好。印度面臨議會選舉,在選票爭奪大戰中,武器採購中的腐敗醜聞成為關注的焦點,許多項目和人員在查出受賄問題後開始接受調查。如果執政的國大黨在選舉前與法國簽訂上百億美元的戰機供應合同,無異於政治自殺。最好的情況是在國大黨勝出後在2014年下半年簽訂合同,最早在2015年年底或2016年初開始供應首批戰機,此時“陣風”距離首飛已經過去了30年,今後還要在印度空軍服役30-40年,情況極不樂觀。如果國大黨下台,相關項目進展將會更加困難。
與此同時,俄羅斯2012年的重大舉措使印度“陣風”殲擊機採購項目前景更加暗淡,使相關計劃基本喪失應有的意義。經過長期而複雜的談判,俄羅斯最終同意向中國出售24架最新型蘇-35殲擊機。此前,中國成功仿制蘇-27和蘇-30殲擊機,隨後拒絕行使優先採購權,放棄購買上百套飛機技術部件,不再組裝生產蘇-27。俄羅斯工業界和軍事技術合作系統因此出現了強烈的反華情緒,形成了頑固的觀念,認為要想避免中國再度仿制俄羅斯先進技術,應當拒絕向中國出售新一代空軍和海軍武器平台。但是在米格-35殲擊機在印度市場受挫之後,俄羅斯反華院外活動集團急劇削弱,反對和中國進行軍事技術合作的勢力沒有能力繼續阻撓中俄蘇-35供應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