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在將“瓦良格”號改裝為“遼寧艦”的過程中徹底放棄了反艦導彈系統。這樣以來,“遼寧艦”擁有的唯一打擊手段便只剩下艦載戰鬥機——殲-15。在最近10年中,中國一直在積極推進殲-15重型艦載戰鬥機的研製計劃。此前,由於發生了中國未經授權擅自仿制蘇-27戰鬥機的事件,導致俄羅斯最終拒絕對華出口蘇-33艦載機。據悉,中方曾尋求購買兩架蘇-33用於“評估”,而俄方提出的最低購買量則是48架。由於無法達成一致,中國最後只得向烏克蘭購買了一架蘇-33的原型機——前蘇聯時期遺留下來的T-10K,並最終以該機為藍本研製出了殲-15。
按照中國媒體的宣傳,殲-15的一大優勢是其能夠攻擊地面目標。在蘇-33的武器配置表中,也包括有500公斤級的非制導炸彈和各種類型的火箭彈。俄方在測試期間曾試圖為該機配備X-41“白蛉子”反艦導彈,但量產型的蘇-33卻並不具備攜帶這種武器的能力。客觀地將,蘇-33首先是被用作一種防空型戰鬥機,其主要任務是為艦隊提供空中保護,對地攻擊僅是一項附加的能力。至於中國的殲-15,雖然目前還沒公布其準確的武器配置信息,但有理由相信,其對地攻擊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中國想按照美國人的標準打造一支航母艦隊,那麼就必須為殲-15研製配套的制導武器。
有關殲-15機載電子設備的信息同樣非常有限。中方專家宣稱,殲-15配備的計算機的運算能力要高出蘇-33數倍。不過,如果缺乏其他性能相當的配套設備,機載計算機的性能未必能得到全面發揮。例如,性能不佳的雷達便會限制計算機潛能的釋放。有趣的是,至今還沒有任何有關殲-15雷達的信息公布。雖然有媒體稱該機裝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但這一消息是很值得懷疑的。不管怎樣,各種機制電子設備的性能只有保持均衡,才能發揮最大的效能。
不得不承認的是,殲-15的機載電子設備和計算機系統的性能很可能會優於蘇-33。俄制戰機出現這種落後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T-10K首飛的時間是在25年前,而殲-15則是在兩年前進行的首飛,20多年的時間不可能不影響到機載設備的性能。事實上,即使殲-15確實在各項參數上均優於蘇-33,中國人在技術上超越的也並非今天的俄羅斯,而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的蘇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