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商務部研究院院長霍建國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對於歐盟的初裁結果,我方應做好最壞的打算。與此同時,應積極考慮反制措施。歐盟把中國作為假想敵,若不考慮行業的實際情況,做出極端選擇,對我國已經陷入困境的光伏企業不留一絲生機,那麼我們也要採取實質性動作。比如在多邊爭端解決機制層面溝通,對歐洲產品進行制裁,對正在調查中的歐多晶矽產品採取嚴厲制裁,讓其嘗到兩敗俱傷的滋味。
霍建國說,貿易發展的原則是互利共贏,我們希望磋商能解決問題,但是如果歐方一意孤行,我們也絕不留情面。需要提示的是,這樣的局勢必將在短期內破壞中歐合作的氛圍,不利於雙邊經貿發展。
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常務理事何偉文對記者說,如果歐盟堅持對我國光伏產品設限,那麼我們應當採取有理、有利的反制。比如說,減少對歐盟光伏產品的供應轉向我國內市場,歐盟內部產業鏈不完整,將因此受到損失。此外,在光伏以外的產品也採取不進口、少進口等制裁措施。
“歐盟一定要付出代價,不能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泓建議,對歐在華投資以及歐盟出口我國的農產品、空客、汽車等採取相應的制裁手段。尤其是對始作俑者德國的汽車設限,對愛立信、西門子等企業也要設限。
晶科能源全球品牌總監錢晶表示,如果真的徵收47%的關稅,沒有一家光伏企業能吸收這一塊成本,我們能做的就是轉嫁給歐洲消費者和歐盟各國政府。這無疑降低了我國產品的競爭力。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日前表示,在歐盟尚未完全擺脫危機的情況下,主動挑起對華經貿摩擦,不僅不能解決歐盟產業自身因技術落後、資金短缺等導致的困境,還將進一步削減中歐經貿合作對歐盟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和潛力,無疑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甚至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頭”,損人又害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