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亮軒更覺得凄涼的是畫廊高額的租金。“台灣畫廊早年抽40%提成,現在是抽50%,甚至60%。如果以這種方式來抽成,恐怕《文訊》得到的就非常少。如果委托蘇富比來做,恐怕場地費和手續費能把《文訊》所有的家底都花光”。亮軒也曾試圖去找企業家來幫忙,但這方面的經驗告訴他,企業家一般第一句就會問:“能不能全額抵稅?”這也讓他頓生無奈,“我們文人對這些東西都不明白,這一輩子別說是全額抵稅,我們連部分額抵稅也沒幹過,都是照章納稅啊!”
對於亮軒的擔憂,封徳屏也認同,困難存在於實際操作中。她請來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的曾肅良作為拍賣顧問,以及《典藏》雜誌社長簡秀枝等人作為籌備顧問,“用的方法專業,拍賣的形式也很專業。大家都在期待,我只好奮力。”封德屏說。
《文訊》的根脈與歷史
瘂弦覺得,《文訊》的文學數據,“公認是最完整,最有系統,也符合文獻學、版本學、目錄學的體例與標準。”
“響應那麼熱烈,就可以看得出來,《文訊》長期累積的社會資本其實是非常雄厚的”,台灣文學館館長、《文訊》雜誌前總編李瑞騰說。
《文訊》雜誌對很多老作家來說意味深刻。“現在許多的作家、文化人,他們很有這種文學的孤臣孽子之心,這種孤臣孽子的熱忱就可以寄托給《文訊》,《文訊》變成了一種表達這種情緒的媒體,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作家亮軒說。
移居加拿大的台灣詩人瘂弦曾做過《幼獅文藝》的主編,也曾主掌《聯合報》文藝副刊二十多年,家裡一期不落的雜誌收藏卻是《文訊》。“我常跟朋友開玩笑,如果我得了老人痴呆症,要寫回憶錄,非要找《文訊》不可。”瘂弦覺得,《文訊》的文學數據,“公認是最完整,最有系統,也符合文獻學、版本學、目錄學的體例與標準。”
瘂弦目前人在台灣,剛剛結束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二季拍攝。“我回去就把我的畫,從墻上拿下來,捐出來”。瘂弦說,他在加拿大的家裡掛著一幅很大的對子,從墻頂直接垂到地面,“春前有雨花開早,秋後無霜葉落遲”。這是當年瘂弦在豫西老家所熟知的對子,“每年春節都是這個對聯,我懷念我的父親,他鼓勵我寫作,因而台靜農教授就寫了這麼一幅給我,也是我一直珍愛的。”
瘂弦在1949年參軍,隨軍來到台灣。在他的敘述裡,“國民黨是一個比較胡塗的黨”,他當年唱著軍歌來台,唱了一年多才發現,唱的是共產黨的軍歌。"前進前進前進!我們的隊伍向太陽!’這是解放軍的軍歌啊,還有《團結就是力量》。我們打敗了還唱人家的歌,多丟臉啊。有人就說,還真是有匪諜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