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華大學教授莊茁看來,和科班出身的清華學生相比,航天員的理論基礎確實稍弱,但他們悟性極好,善於接受新事物。在自然辯證法課上,航天員們圍繞“技術與社會的關係”進行了激烈的討論,他們開闊的思路令老師驚訝不已。
當時,景海鵬是公認的最刻苦的學生之一。有時課堂上沒聽懂,課後別人打球休息去了,他還在看書趕進度。2010年1月,除了此前已獲得管理學博士學位的楊利偉,我國13名首批航天員全部通過答辯,被授予工程碩士學位。
成功背後的奉獻
自2003年以來,我國五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無一例外獲得成功。如果說航天員是太空舞台的明星,航天員醫生便是明星背後默默無聞的奉獻者。
目前,中國航天員訓練中心有大約40人在從事航天員醫學監督和醫學保障工作。鄒銘向記者介紹說,在該中心醫監醫保室主任李勇枝的帶領下,我國通過載人航天工程在航天醫學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據他所知,李勇枝當年也曾與李慶龍和吳杰一起前往俄羅斯加加林宇航員訓練中心學習,還親自參加過風險極大的航天員訓練項目,最終獲得航天員乘組醫師資格證書。“出色的訓練成績還讓俄羅斯的報紙以為她是中國的女航天員呢!”鄒銘說。
這些年來,醫監醫保人員針對航天員空間運動病開展了多項研究,在航天醫學的理論指導下進行航天員培養工作,保障航天員在訓練和在軌飛行中的健康狀況。
空間運動病便是醫監醫保工作中的重點之一。資料顯示,在前蘇聯東方二號飛行中,航天員季托夫在飛行中患了空間失定向和運動病。阿波羅計劃後,美國航天員也在飛行的最初幾天體驗到類似運動病的症狀。從此,失重條件下的前庭功能紊亂一直是載人航天醫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