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58年到停產的1981年,一汽共生產各型號紅旗轎車1540輛,同時累計虧損6000萬元。在計劃經濟年代,紅旗訂單全部來自政府採購,紅旗單車成本最低時為6000元,1968年高達22萬元,而售價多年來均為4萬元。
這是第一代紅旗與政治共舞的故事。而它接下來再度複活,仍然與官車身份密不可分。
“官車”下海
1989年4月,國務院及有關部門批覆一汽恢復紅旗牌高級轎車生產。當年紅旗一共生產20輛車,發往北京滿足國慶節用車。
兩年後,一汽作出“恢復紅旗轎車生產”的決定。在引入奧迪100組裝項目、建設轎車先導工程的基礎上,利用奧迪100的平台技術打造“小紅旗”,嘗試進軍普通公務用車和私人消費市場。1993年3月20日,浙江省農民企業家王文幹,以私人身份買走了恢復生產的第一輛紅旗車,紅旗轎車的私人消費市場正式開啟。
紅旗前度停產之後,公務車市場已經拱手讓給了進口的外資品牌。在奧迪100平台上生產的小紅旗,質量與奧迪100有差距,難以與其在公務車市場競爭,於是陸續推出紅旗明仕、紅旗世紀星等產品,轉向商務車、出租車、私人市場,但同樣鎩羽而歸,被市場所拋棄。
品牌戰略缺失,市場定位失誤,品質不過關,紅旗每一個動作幾乎都會招來各種批評的聲音。
2006年上市的紅旗HQ3,基於皇冠系列頂級車型Majesta,較之前的產品有著較大的突破,一度被寄予紅旗復興的厚望。但由於核心技術的缺失,成本居高難下,產量難以提升,即使後來更名為紅旗盛世降價銷售,還是遭遇失敗。2011年,甚至創下年銷量2輛的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