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1日電/近日突如其來的一場銀行流動性風波給整個中國金融市場帶來不小的衝擊。專家認為,中國“影子銀行”的發展具有合理性,是實體經濟融資的一種有效補充。在規模迅猛膨脹的同時,“影子銀行”給中國金融市場帶來的不確定性,以及暗含的“期限錯配”、“高杠桿”等運作風險也初見端倪。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以來,中國社會融資總量明顯擴張。1-5月份中國社會融資規模已達9.11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0%,並且從結構上看,銀行信貸之外的融資業務的發展要比銀行傳統信貸快得多。
大量銀行貸款之外的融資業務被很多人視為中國“影子銀行”的主體,短短幾年內,“影子銀行”在中國的跨越式發展速度超出了許多人的想像。但實際上什麼是“影子銀行”?“影子銀行”的規模到底有多大?這些問題至今在中國並沒有定論,也沒有權威的說法。
新華社報道,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在“2013陸家嘴論壇”上表示,“影子銀行”是銀行體系之外的信貸行為,若把理財、信託都包容進來的話,中國的“影子銀行”規模約為36萬億,佔GDP的比重約70%左右。“一些規模比較大的國家,‘影子銀行’佔GDP的比重平均為110%。因此把中國‘影子銀行’規模和國際比較的話,中國‘影子銀行’體系還不算太大。”
儘管對於中國“影子銀行”的規模測算,各家機構的數據存在差別。但專家普遍都認為,當下的中國“影子銀行”業務不同於西方。西方的“影子銀行”業務主要建立在衍生品、證券化工具等方面,具有衍生複雜、杠桿高等特點,但中國資產證券化發展還不成熟,“影子銀行”業務還處於發展的初期,很多“影子銀行”業務甚至主要是以商業銀行為主導的。
渣打銀行大中華區研究部主管王志浩表示,儘管存在一些難以避免的信貸問題,但中國“影子銀行”的發展是積極的。中國的“影子銀行”沒有杠桿或證券化,應該說比發達經濟體的“影子銀行”安全。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嚴弘也表示,“中國的‘影子銀行’實際上既不是洪水猛獸也不是妖怪,它是現有金融體系上催生出來的產物,填補了銀行體系業務的很多空白,用得好的話,對整個經濟發展來說能起到積極作用。”
不過,中國“影子銀行”在短短幾年內的迅速膨脹,也讓其風險被更多人所關注。事實上,一季度以來中國監管層對“影子銀行”的整頓已經悄然開始,並且療效初顯。從3月底整頓理財資金池市場開始,到近期席捲中國銀行間市場的“流動性”風波,在專家看來,這是中國政府正在主動地、提早地降低杠桿,釋放風險,讓資金回歸實業,是明智之舉。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認為,從一定意義上講,這是政策的主動調控,而不是等到泡沫破裂後的被動調整。從中長期看,這將有利於維護金融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