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張衝表示,通俗文學入“正史”,是值得稱道的學術實踐。經典和通俗之間是否存在鴻溝?如果存在,是否有溝通的可能和必要?文學研究者無法回避這樣的問題。他指出,任何一部文學史都是一種經典建構。什麼樣的作者能夠進入文學史、分配多少行字,體現著編者、作者對於經典的認識、對於經典範圍的學術思考。英美文學研究者也是每隔多少年就要重寫文學史。經典在不斷變化,有些作家進來,有些作家出去。
在張衝看來,我國1949年以來曾多次出版英國文學史。南開大學版《英國文學通史》無疑是一部“里程碑”式作品,達到了五六十年以來我國對英國文學史撰述和研究的新高度。
他說,對一部文學史來說,那些被列入的作家名字及其作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撰史者的學術觀點。這部作品的獨到之處在於:它並不完全附和或重述國內外既有的觀點和論述。但一部認真的學術作品,往往體現了作者的獨立思考,這樣的思考未必與傳統觀點完全相符,反倒更能引發學術討論和爭鳴。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孫宏注意到,該書開篇即指出,英國文學有三支伏流:希臘神話、作為希伯來文明結晶的《聖經》和亞瑟王傳奇。其中“二希”在傳統文學史中已被公認,而亞瑟王傳奇對英國文學的浸淫和影響,之前並未引起足夠重視。另外,這部通史對一些有爭議的觀點和諸多敏感話題並未刻意回避,如,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作者究竟是誰?雪萊的真正死因是什麼?凡此種種迄今尚無定論的疑案,該書對其來龍去脈均有涉獵。又如,書中評價培根“為文高山仰止,為人毀譽參半”,並未因其在文學史上的顯赫地位而對其道德名聲予以粉飾。
常耀信表示,理論應該是向導,而不是主導。“輕視理論是錯誤的,但是把理論作為我們的主人、祖宗供奉起來,是不對的。”對理論的態度應該是:消化它,同時“踐踏”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