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2日電/著名企業家柳傳志先生近日發聲,勸導年輕人先不要急著買房,“如果現在買房壓力太大,不如調整好心態,先安心工作,等自己的薪酬高了再去追求屬於自己的房產”。有人對他表示支持,說有道理;但也有人不以為然,認為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其實,近年來,伴隨著房價的飈漲,一直也不乏對年輕人買房的勸導之聲。兩年前,鏈家地產與光大銀行就曾聯手發布過一份《北京市二手房貸分析報告》,指出北京首套房貸者的平均年齡只有27歲,而日本及德國為42歲,我國台灣地區為36歲,美國亦達30歲以上。《報告》得出結論,北京年輕人過早且過於依賴父母力量購房。而兩年來,一些過來人也常呼籲,年輕人應該先租房,租廉租房。
或許,無論是中國大陸還是發達國家,年輕人買不起房的情況都是一種普遍存在。而大陸青年相對較早買房,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房地產市場的所謂剛性需求,也推動著房價持續居高不下。但是,產生這種現實狀況的原因,既不能簡單地記到丈母娘或女朋友的頭上,也不能簡單歸結為對父母的依賴和年輕人的不自立。問題的實質是,一方面,我國各大城市廉租房、公租房的建設、供應,與實際需要還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房價在持續調控的背景下,依然保持強勁的漲勢。
5月,在全國70個大中城市中,房價同比上升的仍有69個,環比上升的有65個。前不久,各地相繼公布的房價調控目標大都是不超過收入增幅。2012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46萬元。試想,如果增長10%,全年只能增加2000多元的收入;而如果房價每平方米兩萬多元,增長10%,那麼即使只有50平方米的房子,也增加了十幾萬元。在房價與收入比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基礎上,在房價漲幅不超過收入漲幅的調控目標下,多數民眾的購房能力只能越來越差。相對於柳傳志先生說的薪酬高了,房價則會更高。時間越長,越買不起房。如此,晚買不如早買,就促成了很多年輕人及其家屬要抓緊買房、及早買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