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2日電/根據“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目標,“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年均增速目標為7%。要確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增速低於7%這個“底線”是不允許的。
伴隨著中國經濟“半年報”的出爐,決策層“要讓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表述頻繁見諸於報端。“上、下限”對於中國經濟有著怎樣的深意,轉型期新一屆政府有沒有增長“底線”,如何理解中央穩增長的決心?回答這一系列問題,對於下一階段宏觀調控工作至關重要。
7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上半年主要宏觀經濟數據,儘管經濟增速稍緩,但一系列數據顯示,目前的中國經濟仍處在平穩運行的通道中。李克強總理在7月16日召開的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負責人座談會上表示,從國內外實踐看,經濟運行出現一定波動,有客觀必然性。宏觀調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經濟大起大落,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其“下限”就是穩增長、保就業,“上限”就是防範通貨膨脹。
事實上,李克強總理所提出的“上限”和“下限”,重申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5%左右。那麼,為何要將今年的經濟運行下限定在GDP增長7.5左右?
不可否認,7.5%的經濟增速是近年來中國經濟的較低增速,與2007年第二季度11.9%的增速相比,確實差距甚大。然而,考慮到近年中國經濟的體量已經很大,與五年前、十年前相比,現在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的數量都大不一樣。當前,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下降已是客觀規律,增速放緩實際上也是中國政府“有意的”政策選擇,決策層深知,隻有擺脫“唯GDP論”的心理枷鎖,著力調結構、促改革,才能推動中國經濟走上轉型升級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