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3日電/進入暑期以後,身邊的告別宴逐漸多了起來。其實平時也經常聽見誰誰誰辭工離職的消息,但九月是“港漂”們離開香港的一個小小高峰。有的“港漂”選擇繼續學業,九月開始負笈海外;有的等到七年一滿,拿到香港身份之後就移民他鄉;還有的趁著市場清淡,辭職回鄉。
《南華早報》最近刊登了一篇有關“港漂”的文章,將其定義為“來自內地、目前在香港工作生活且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港漂”二字,“漂”實為精魂所在,孤身的年輕人獨自來到大城市,若無根浮萍,渺渺不知所蹤。但是人不可能一輩子漂著,最後總要扎下根去,成家生子。所以好些“港漂”的聚會,討論最多的問題之一也就是還要不要留在香港,還要留多久等等。備選項最多的是返回大陸,也有移民澳洲、北美之類。
如果只是粗略的交談,許多人列舉的理由和那些漂泊在其他中國大城市的年輕人沒有什麼區別。香港擁有年輕時學習工作生活的一切有利條件:生活便利,視野開闊,薪酬高,機會多,出國旅行方便,高素質人才眾多,結交朋友的機會也多。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要考慮的因素越來越多,香港的一系列限制也逐漸浮出水面。
“港漂”大多從小被教育只要努力讀書,向上攀爬,就能過上更好的生活。可隨著年紀增長,逐漸也會發現原來選擇的生活方式更重要,世界也並不呈現等級分明的層次。香港壓力大,節奏快世人皆知,加班加到深夜家常便飯。關鍵是如果有個目標激勵自己努力拼搏還好,可是加班加到頭換來的只是更多的加班,那還有何意義?此外,香港生活成本太高,看起來的高薪並不意味著更高的生活品質。高企的房價,使人永遠只有漂泊的感受。
哪怕拼搏到一覽眾山小的高度,回望留在大陸的朋友,早已結婚生子,孝敬父母,不急不躁,其樂融融,自然就會有幾分失落。“港漂”不少是在大陸的各大城市長大,父母多多少少在家鄉有些經營。好些“港漂”,漂了幾年之後回到大陸,憑借在香港工作過的經驗,加上父母疏通,進入國企或者政府機關,過得也有滋有味。有的則是家裡本身就有產業,回去以後接下家族企業的班,過得挺滋潤。最最重要的是,家鄉有一幫從小長大的朋友,閑來無事就可以串門出行,以後生活種種困難還可以相互照顧。我的幾個回到故鄉的朋友,一起開車裝修,一起周末踢球,家裡老人生了病也會互相照顧,這種富有人情味的圈子,在香港幾乎不可想像。
吸引不了想過舒適生活的“港漂”,那香港能留下那些“港漂”中最有野心,願意為事業貢獻所有的工作狂人嗎?很可惜似乎也不行。囿於簽證,資本,人脈等等限制,“港漂”中老老實實做工薪族的占了絕大多數。雖然從事的都是高技術含量的工作,但始終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而真正有事業心的那部分人是不會甘心如此的。無論是大陸,還是北美,市場都更為寬廣,產業更為齊全,鼓勵創業的機制氛圍也更為寬鬆。何況香港的財富分配格局已經接近僵化,在大陸還有機會成為明天的馬雲,在美國也可以想像成為明天的比爾蓋茨,但在香港想成為明天的李嘉誠,人人都會說你是白日做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