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12日電/今天的中國已進入轉型社會,轉型就意味著風險,未來5-10年的改革舉步維艱,政府責任也在加大。那麼,中國應該如何走?要了解中國現實,必須認清轉型與戰略這兩個關鍵詞。未來30年的改革,要建立起一個良好的社會運行機制,使中國社會變成一個高度信任的社會,使每個人都有溫馨感和安全感。
四大挑戰
“轉型”意味著風險社會來臨,包括對未來改革預期的不確定性也在增強。
轉型意味著風險社會來臨。我國風險社會的特征已經非常明顯,包括對未來改革預期的不確定性也在增強。未來5B10年中國改革舉步維艱,政府責任也在加大。我國進入轉型社會,主要有四大標誌,或者說挑戰。
第一,政府威信在不斷下降。政府公信力下降必然造成治理能力和成效的下降,我國未來的改革、發展、社會穩定等,都面臨著嚴峻考驗,需要花更大力氣。
第二,有組織地不負責任現象比較突出。一些部門、組織、公共機構,以部門利益甚至個人利益為重,置國家、民族、人民和集體利益於不顧的現象時有發生。比如,食品安全事故、拆遷事故等。一旦組織不負責任,社會治理的難度就會加大。所以,要抓責任機制。
第三,理論的不在狀態和現實的不在場。國外的思想家是出思想的,比如康德、黑格爾、馬克斯.韋伯,等等。現在我們研究問題,好多部門的領導人,包括一些專家學者,基本上是顧左右而言他。社會主義又到了一個需要理論創新的時候,但是我們的學術界基本上是解釋派。在很多學者的研究實驗裡,把中國的現實系統排除在理論思維之外。不能只有一個人在說真理性的話,其他人只對真理性的話做注釋。這些問題的產生都與我們的理論不在狀態和現實的不在場有關。
第四,主體意識的崛起。中國社會過去的一致性正在向多樣性轉化,特別是微博出現後,每個人都可以表達見解。80後、90後的主體意識比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強得多。主體意識的覺醒與強大,是人類歷史進步的一個表征。可是,很多人認為出現不一致會把社會搞亂。古語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們說和諧,就是承認多樣性,只有多樣性才能出現和諧。主體意識的強大,總體來說是好事,但同時也把我們帶入風險社會,加大了社會治理難度。
中國進入轉型社會的這四個標誌,每個都是要做的大工程。這要求深入研究中國社會現實,研究下一步的改革路徑。十八大和今年全國兩會的一些主要觀點,都試圖在理論上解決這些問題。比如,從1982年至今,我國已進行七次政府機構改革,只有這次把職能轉變放在了標題裡,提出“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事實上,職能轉變要重點解決機構內部績效機制、責任機制、獎懲機制的建立問題,使政府機構內部的運行機制符合現實需要,符合我國已進入風險社會這一狀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