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19日電/興也煤運,衰也煤運。素有“黃金水道”之稱的京杭大運河上,在依然繁忙勞碌的船民的臉上,看不到絲毫輕鬆。對於運送煤炭的船只來說,當下活雖然不缺,但受累於煤炭產業低迷,作為中間環節的運輸物流業,也遭遇“寒冬”。不斷壓低的運費,讓跑船人感到幹與不幹猶如雞肋。
從前吃香喝辣,現在盡量吃素
齊魯晚報報道,6月末,在京杭大運河上,一支運煤船隊停靠在濟寧森達美港躍進工作區,船隊的“領頭人”高輝在岸邊奔走著,想著快些裝滿貨物出發。
可即使忙碌,跑船人也掙不到錢。“原來跑船是走到哪吃到哪。”高輝說,“到了窑灣,我們就上岸買熟食,到了南京,我們就買來鹹水鴨,一次最少也得花個幾百塊錢。現在收入不行了,在船上也是能省就省,盡量吃蔬菜和雞蛋,想吃肉的話,就盡量吃湖裡的魚,肉也是買生的自己做。”
“今年上半年才接了兩單活。”高輝說。
高輝算了一筆賬,從濟寧拉8000噸貨去常州,需要過12道閘,全長千餘裡,原來每噸運費為65元-70元,總運費50多萬元。減去12萬元左右的柴油、12萬元左右的過閘費、兩三萬元的工資和日常開銷,以及十三四萬元的包船費等約40萬元的成本,還能有10萬元左右的盈餘,尚夠營生。可現在,每噸的運費降至50元,總共40餘萬元的運費,除去成本,所剩無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