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23日電/如今妖魔化中國基於的是對經濟數據的狡猾操縱、對政治情緒的利用、人們的社會成見和心理上的偏見。
《參考消息》援引編譯美國《華盛頓時報》網站8月19日刊登題為《妖魔化中國的企圖》的署名文章,作者為美國印中美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丹·斯泰因博克,探討到底是那些人熱衷妖魔化中國?
文章說,在最近一篇專欄文章中,商學院教授彼得·納瓦羅得出結論說:“購買‘中國製造’的產品,無論是橋梁所用的鋼鐵還是給孩子們的玩具,都會帶來巨大代價……損害我們的國家,扼殺我們的經濟。”這篇文章的激烈言辭並不新鮮。但是,這一觀點發布在《紐約時報》評論版卻是罕見的。這種聲音並不代表美國大多數人的觀點。但是,它們也不再是邊緣化的聲音。
文章指出,儘管這些聲音反映的是少數人的擔憂,但有一個共同特性——妖魔化中國。
納瓦羅有關中國的評論文章來源於他2008年出版的《即將到來的中國戰爭》一書,以及2011年更極端的《致命中國》。《致命中國》是納瓦羅與格雷格·奧特里合著的,而奧特里代表的是“建設繁榮美國聯盟”和“美國就業聯盟”,這些組織都主張對中國採取強硬路線。
文章說,這些著作更多的是一種政治上的勸說,而不是擺事實講道理。納瓦羅在書中提出的說法都是非常具有誤導性的。事實上,質量問題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中國的出口產品中一半以上都是在中國經營的外國跨國公司生產的。多年來,許多跨國公司都千方百計地節約成本。一些跨國公司還試圖通過賄賂手段提高自己的市場份額,其中既有英國葛蘭素史克公司,也有據說雇用中國高官的子女以為自己贏得商業機會的摩根大通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