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廣州海珠橋正式通車 千人方陣玩跨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9-01 10:13:42  


從自行車海洋到汽車長龍(舊照片)
 
  老廣州都記得,50年前,海珠區很多地方還是“土地方”,公交線路也不多。生活在海珠區的王伯回憶道:

  “我最初坐過的14路車是被廣州人戲稱為‘火柴盒’的老爺車(見下圖),後來才出現了18米長的‘大通道車’。”王伯說,當年的赤崗居民“上廣州”只能靠這個14路,必經之路就是海珠橋。

  家住赤崗的90後小俊也有屬於他的一份回憶:“小時候坐14路‘游車河’,過海珠橋去‘河北’是有趣的消閑。從赤崗坐車‘游車河’,一定要坐穩並扶好把手,因為那時14路車經過的一些地方還是農田,車子顛簸起伏。而且以前還是前置發動機,發動機占的位置非常大,溫度很高,小時候經常不小心碰到,燙得又哭又叫。”

  時過境遷,如今半世紀過去,海珠橋經歷多次加固、維修、擴建,14路線也從最初的“火柴盒”,發展為今天的LPG空調大巴。但無論世事如何變幻,不變的是,海珠橋與14路公交車依舊連通著珠江兩岸,承載著一代又一代廣州人的記憶。海珠橋9月1日恢復通行後,除了14路公交車,還有8路、10路、13路等22條線路隨之恢復原線行駛,夜班線自9月1日首班起實施,日班線自9月2日首班起實施。

  從自行車海洋到汽車長龍

  文/羊城晚報記者 呂楠芳 實習生 張倫雯 圖/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提供

  1929年10月26日,一則刊登在《中華實事周刊》的新聞宣告海珠橋之將建,這篇題為《建築珠江鐵橋之急進》的文章發表不過四年,海珠橋便橫跨珠江兩岸,成為廣州第一座跨江大橋。

  八十年,海珠橋的鋼鐵之軀承載了多少廣州人的腳步,伴隨他們從幼年走向暮年。看著自己的老朋友又一次舊貌換新顔,不少老廣州感慨萬千。

  61歲的周曉輝是一個地道的“海珠橋發燒友”,25年來,他拍攝了無數海珠橋的照片來記錄廣州交通發展的變遷。每隔十年,他都會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來拍攝海珠橋。1988年,他為海珠橋拍攝的“上班時間的交通”一圖曾經入選第十四屆國際新聞圖片展和年鑒(見上圖)。

  當時的海珠橋交通負荷非常重,出於好奇和憂慮,周曉輝決定以後每隔十年會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拍攝海珠橋,把海珠橋作為反映廣州交通發展變遷的一面鏡子。

  羊城晚報記者在由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主辦的“一座橋.一座城———海珠橋80年人與事展”現場看到周曉輝分別攝於1988年10月26日7點43分、

  1998年10月26日7點43分、2008年10月27日7點55分的一組圖片。照片由黑白轉彩色,其中景象有天壤之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