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的海珠橋上是清一色的自行車,據交警部門統計,當年海珠橋上下班高峰期每小時自行車流量達8萬輛之多。
1998年開始,海珠橋上摩托車增多,成了新亮點。
到了2008年,海珠橋上稀少的自行車與汽車的擁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018年的時候,我還會到橋上去拍海珠橋,踐行每十年一拍的諾言。”周曉輝驕傲地告訴記者。
八旬老人講述海珠橋
陳棟材:我親眼看見海珠橋被炸
1933年,陳棟材在廣州西關一個普通的家庭出生,在他看來,海珠橋就是他的好夥伴和好朋友。
16歲那年,他在泰康路靠近海珠廣場那邊的安記電器店做學徒。1949年10月14日的傍晚6點左右,他一個人在看店鋪,突然聽到“砰砰砰”的幾聲巨響,店裡的玻璃窗都給震碎了。“我趕緊跑到路邊,躲到柱子後面看,一看嚇了一大跳,原來海珠橋被炸斷了,到處都是火光和濃煙,到處都是受傷的人,還有各種哭聲、喊聲、救命聲……”陳棟材說當時的場面太觸目驚心了,他如今仍然記憶猶新。
後來廣州解放後,市政府馬上著手重修海珠橋。1950年海珠橋恢復通車的那一天,他和朋友相約一起見證海珠橋的第二次生命。1990年前後,他被調到海珠橋南的東航帆縫廠當書記,每天從西關到河南上下班都要經過海珠橋,對橋的感情也日愈加深。
而如今,面對“老朋友”的第三次重生,他仍然激動不已,“我已經去橋上看過3次啦,感覺跟以前很不一樣了,變寬了也變好看了。”陳棟材告訴記者,這兩天他還會去橋上走走,感受它的新面貌。(呂楠芳 張倫雯)
江沛揚:海珠橋曾是高科技的象徵
江沛揚的童年是在高第街度過的,家與海珠橋相距不到一公里。1933年2月,海珠橋正式建成通車,當時江沛揚三歲。“通車那天,我在家門口看到一撥又一撥的人往珠江方向走。”江沛揚好奇地跟在人群裡,但由於人實在太多了,還是個小孩的他最後並沒有看到海珠橋,只是聽到震耳欲聾的歡呼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