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4日電/青海省湟中縣海子溝鄉王家莊幼教點日前剛剛開學,由於沒有專門的休息場所,很多孩子只能靠在墻根午睡。他們睡姿各式各樣,有的孩子還發出輕微的鼾聲,老師則在附近來回踱步,看護著熟睡中的孩子。(9月3日《中國青年報》)
《新聞晨報》刊登資深評論人士鄧海建評論文章稱,教室濕冷,孩子只能“靠墻睡”。這些幼教點的教學樓基本都建於上世紀80年代,如今開始出現漏雨等情況。地方部門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有限的撥款捉襟見肘。而事實上,能“靠著墻根午睡”在全縣來說竟然“已算不錯”,因為其他幼教點條件更差。
有些事情,是沒辦法進行天馬行空的聯想的。譬如7月11日,浙江律師吳有水分別向全國31個省(市、區)計生委、財政廳寄出快遞,申請公開2012年度社會撫養費收支及審計情況。截至8月30日晚,已收到來自17個地方計生或財政部門公開的數額,合計超過165億元。如果這些罰金,能用來支援幼教點建設,“靠墻睡”或者不至於如此令人心酸。又譬如中國足協被曝將全額賠付以卡馬喬為首的西班牙主教練團隊總計約7650萬元違約金和稅金,這筆巨額的違約金,相當於全國青少年足球一年半的總投入。當然,這錢那錢如果都能省省,就算改善千百個幼教點,也不是什麼難事了。
這些不著邊際的想象,其實只想證明一個最基本的道理:改善欠發達地區幼教水平與格局,離不開一個字:錢。在地方財政確實乏力的時候,真要解決這個問題,無非兩個思路:
一是靠政策層面上的教育均衡。有數據顯示,國撥經費僅占幼兒教育所需經費總數的1.3%左右。與其同時,一些幼兒園又存在較為嚴重的“高標準、豪華型、小學化”的傾向。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多達84%的受訪者認為“有必要”延長義務教育年限。民意無非是指望將幼教納入義務教育範疇,以此緩解幼教領域的尷尬與亂象。
事實上,我國現階段實行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始於1986年,算起來快要“不惑”。今年兩會期間,不少代表委員都表達過希望盡快把學前教育列入義務教育的想法。實際上,深圳、珠海、山東、浙江等地也已實行了12年義務教育的試點工作。理論上說,中央財政若承擔起幼教的兜底責任,“靠墻睡”就有望早日終結。
二是靠地方發揮主觀能動性。每每遇到教育上的心酸事,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財政不力”。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足以打動人心的照片與事實,為什麼不能成為喚醒慈善資源配置的原始力量?沒錢,是事實;條件太差,也是事實。改善欠發達地區幼教點現狀,財政是唯一出路嗎?
不能不提的是年初的一件事:“最冷寒冬”裡,廣西山區小學生穿涼鞋、睡涼席的消息引起了各方關注,江蘇、廣東等地愛心人士紛紛捐資捐物,不僅孩子的鋪蓋問題馬上解決,衣物、鞋子等也源源不斷匯入學校。遺憾的是,一直聲稱沒有物資來源的當地有關部門卻拒絕設立接收賬戶,並要求停止呼籲愛心人士捐助,理由是不想戴上“災區”的帽子。或為面子、或怕麻煩,看似“職責之外”的事情,似乎就只能聽天由命。
孩子“靠墻睡”不是一兩天的事情,改變孩子們的窘境,莫非只能等“教育均衡”早日實現?權力之外,良心也是一種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