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20日電/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後遇襲消息經警方最終證實後,圍繞這位前中國首富的猜測並未停息。
據《時代週報》報道,在這之前,一段據稱宗慶後女兒宗馥莉接受媒體採訪的話語也曾引發媒體的廣泛討論:“我覺得政府需要面對我們這一代,我們這一代人永遠不可能像我老爸這一代一樣。”據稱,她還表示,有可能將娃哈哈搬到國外。
在政商關係話題持續發酵的當下,這起襲擊事件與“可能出走”的言詞無不讓人浮想聯翩。
其中,較具解讀意義的,是諸如宗馥莉這樣的家族企業接班人對於財富、接班、政商之道的理解。
去年5月,中國青年報記者陶濤等人出版了《中國獨二代調查報告》一書。其中將“富二代”定義為民營企業家“富一代”的子女們,多為70後、80後、90後,以繼承為媒介繼承上一代人的名聲、財富和資源,承擔著延續財富神話的家族使命。
換用更加中性的名詞,這就是“富二代”。這群在金子鋪就的路上肆意奔跑的年輕人擁有優越的物質條件,大多接受過海外的教育,而他們與父輩的差異從生活經歷、辦事方式一直延伸到政商觀、經營理念,無處不在。
宗馥莉的一番話讓不少人警覺,當民營企業經歷代際傳承,政府應該面對新的掌舵者—他們的受教育程度更高,思想更加開放、自由,但同時,對複雜的人情世故和政商關係無所適從。而因為改革停滯以及經濟模式的落後、單一,他們的接班往往會遭遇各種難題,有的甚至危及企業的存續。
不過,由於各種社會原因,這群人不願主動站在聚光燈下說話,以至於時代周報記者的採訪也大多在匿名的前提下進行。
如果不是因為他們的父親,“富二代”不會如此輕易地擁有財富。但同樣,如果不是因為父親,他們或許可以更加自由地追求自我,躲開接班的矛盾、複雜的政商關係,以及全社會灼熱的目光。
我的父親母親
陳斌的父親下海前是浙江沿海一座小縣城里的體育老師,身高1.8米,體格健碩,不苟言笑、不怒自威。
上世紀90年代初,其父親開始跑長途客運時,陳斌還在念小學。那時,他家是負資產,父母經常需要籌錢。有關這段時光,陳斌尤其記得母親吃過的苦,她經常整天守在車站里賣票,餓了就啃幾口冷饅頭。
陳斌的母親早年喪父,家境貧寒,因為老師反覆勸說而免於輟學。陳斌覺得,幼時的經歷讓母親懷揣著強烈“改變命運”的願望,甚至於如今50多歲的她依然維持高強度的工作,“偶爾停下來就會像傻子一樣不知所措”。
黃晴的父親也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闖蕩上海。初時,他與親戚合開了一家公司,但不久後倒閉。為東山再起,他轉而承包工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