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要建立方方面面的公平機制,而不是簡單的公平。過去各級政府總是強調要辦多少件“實事”,這助推了政府“無限責任”的形成。政府的“實事”永遠辦不完,能否真的由政府搭建框架,充分調動民間做事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也是改革需要嘗試啃的一個“硬骨頭”。
中國這些年發展很快,但也出了很多問題,輿論對國家缺陷和不足的不滿十分強烈。改革的好與不好的確不是絕對的,它既取決於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對比,更取決於國家實際情況與民間期待的對比。中國的社會評價體系顯然出了問題,重建一個客觀的、官民都高度認同的中國改革評價系統卻是很難的一件事。
不要以為改革的“硬骨頭”就是開放匯率、讓民營資本進入幾個過去由國資占主導的領域、或者抑制住房價等等具體的事情。中國現在最突出的是對難題的看法不一致,感受不一致,而且利益的多元形態很不規則。奧巴馬醫改所遭遇的混亂好惡局面也有可能成為中國一些改革面臨的實情。因此改革不可能追求“滿堂彩”,不能為改革而改革,改革要明確方向,改革者須勇於擔當。
在輿論開放環境下搞改革,這是一份額外的挑戰。不僅政府應當對不同聲音有承受力,社會今後也要接受在輿論上未必“很好看”的一些改革相貌。中國社會將面臨寬容和支持改革的考驗。
中國改革還面臨一項持久的挑戰,那就是無論怎麼改,都不迷失國家政治路線的大方向。這個問題在國家層面解決了,未必等於在社會層面也已經一勞永逸地解決。圍繞這個問題的爭執往往費力耗神,會干擾做一些決策時的決心。規律往往是:一個社會的政治共識越高,它的經濟和社會改革就越有能力邁大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