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1月25日電/歐盟理事會常設主席范榮佩與執委會主席巴洛索日前聯袂參加東京舉行的第21屆歐日峰會,雙方會後發表了聯合聲明。日本媒體為此大作文章,聲稱歐盟外交政策最高代表讚揚安倍晉三首相倡議的“積極和平主義”。
旺報今天社評指出,中日釣魚台爭端迄今雖未惡化至軍事衝突地步,但雙方的全球外交布局已如火如荼。渲染中國威脅論成為日本重整軍備與強化集體自衛權的藉口。安倍今年3月間啟動與歐盟的FTA談判,6月初在橫濱召開“非洲開發會議(TICAD)”,隨後再訪問波蘭、捷克、斯洛伐克與匈牙利,藉推動能源技術合作,與北京較勁。11月中旬,安倍出訪柬埔寨和寮國,完成年內訪問東協10國的目標。
為了抗衡中國崛起,安倍充分展現了挾美歐大國自重的心態。今年聯合國大會上,安倍首次提出“積極和平主義”的概念,這與他先前倡議的“自由與繁榮之弧”用心相同:全是為拉攏全球國家圍堵中國,進一步為修改和平憲法第9條、制定新的“防衛計劃大綱”與修改武器出口原則鋪路。日本媒體刻意製造歐盟支持“積極和平主義”的假象,全在合理化日本的強軍作為。
歐日聯合聲明(英文版)總計達成47項共識,獨缺任何讚許和平主義之語句。聲明第22項雖肯定日本維護全球和區域安全的貢獻,關切東海與南海緊張情勢可能衝擊亞太區域和平、穩定和繁榮,雖也呼籲各方循外交手段化解衝突,但全文絲毫呈現不出歐日聯手牽制中國的意思。
區域間或國與國舉行的高峰會議,隆重莊嚴且行禮如儀,但會後的聯合聲明多具形式,鮮有實質效果。《歐日聯合公報》闡明雙方繼續管制武器及軍民兩用產品出口,被日媒解讀為歐盟無意解除軍售中國的禁令,暗喻歐盟體會日本抗衡中國的用心。日本向來在意歐中軍售與高科技合作,歷屆歐日峰會上也都表達反對立場。歐盟至今未解除對中國的軍售禁令,關鍵在於歐盟需要28個會員國的一致決議並不易促成,而不在日本的態度。
相較中美的結構性矛盾與鬥而不破的態勢,中歐沒有地緣政治衝突,經濟互補與全球多極化的目標,歐盟顯然不像美日過度警覺中國的軍事力量。中歐目前多達50多種對話平台,僅例行性的年度峰會與高層頻繁互訪,溝通順暢關係穩定。年逾5千億歐元的貿易額、及中國對歐年均2至3百億美元的投資、歐盟是陸企“走出去”的最佳選擇等現況,歐盟對中關係不致於受日本“拉歐制中”策略的影響。近期中歐第16次(北京)峰會公布的《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畫》,其實就減低了安倍對歐外交攻勢的效應。
世界焦點逐漸從歐洲轉向亞太之際,東亞自然會成為強權競逐的場域。面對中國崛起的現實,日本需要的是與周邊維繫睦鄰關係,設法在中美兩強間維持戰略平衡,才可能贏回外交主動權。抗衡中國的戰略布局,只會導致中日對立更趨激烈,雙方一旦擦槍走火,甚至擴大為軍事衝突,結局必然是“兩虎相爭,必有一傷”。
近期以來,日本拒絕朴槿惠總統建議中日韓三方仿傚歐洲,共同編寫二戰歷史教科書模式,接著韓國公布日本帝國主義時期的種種惡行,北京隨後同意韓國所請,在哈爾濱為刺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韓國烈士安重根興建紀念碑,日本文部省則打算修訂教科書審查辦法,明令中小學教科書必須依政府立場記述歷史事件與領土問題。安倍背離歷史的行徑,與其主張的積極和平主義完全背道而馳。北京日前宣布劃定東海航空識別區,無異於是對安倍和平主義的當頭棒。
“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安倍對外高喊和平主義,卻又大肆擴軍,不如回歸理性,誠心反省侵略和殖民歷史,改善與中韓關係,才可能爭取東亞國家的信任。對歐洲散播“對抗性”的和平主義,只會導致中日愈加對立,無助於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