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政協主席俞正聲表示:“你問我,甚麼是合情合理的安排;我也在想,什麼叫做合情合理的安排。”因此可見大陸當局其實對什麼是兩岸關係的政治安排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客觀來說,當大陸當局一再催促兩岸應該進行政治對話與政治談判時,大陸對於兩岸政治定位的關係應該是已有完整配套的計畫方案,而不是一再的重復強調“合情合理”的感性訴求,而是應該主動積極的提出全盤方案。但是截至目前為止,我們只是一再聽到大陸要鞏固一中框架的認知,以及強調抽象性情感性的合情合理安排的訴求,但是卻一直沒有提出具體方案,例如“一國兩府”、“一中兩國”、“大屋頂中國”或者“兩德模式”、“歐盟模式”、“聯邦體制”、“邦聯體制”,又或者是大陸自己所建構的可行的具體步驟模式。在這種情境與態度上,兩岸政治定位的探討就很容易變成只是一種“文宣戰”、“輿論戰”與“心理戰”,距離實際上如何化解兩岸政治難題還有一段相當的距離。
第三,大陸不斷強調一中框架的戰略設計,一方面是用一中框架來鞏固九二共識,另方面更是用一中框架來“框住”九二共識,避免九二共識有越來越偏離一中原則的危機。
面對大陸不斷催促兩岸進行政治對話與政治談判的壓力,以及大陸要求兩岸增進與鞏固對於一中框架認知的要求,吳伯雄榮譽主席於2013年6月13日率領國民黨大陸訪問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了習近平總書記。吳榮譽主席在會見時說“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主張一個中國原則,都用一個中國框架來定位兩岸關係,而非國與國的關係。九二共識的精髓就是求同存異、擱置爭議、務實協商、共創雙贏。”吳主席接著還說“馬主席重申,不會推動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或台灣獨立的立場,再度堅持了中國國民黨的一貫路線,相信增強了國共兩黨、兩岸雙方的政治互信。”就此而言,大陸近期的一中框架的戰略設計訴求,終於催出了馬英九政府明白宣示兩岸關係中兩岸都主張一個中國的確認,以及明白宣示用“一中架構”來定位兩岸關係。這可以說是大陸提出一中框架訴求的重大政治成果。這個重大的政治成果讓兩岸政治關係注入了新的能量,同時也帶來了新的門檻與挑戰。
馬英九政府對兩岸政治定位的戰略設計
兩岸關係是一個涉及到單邊主義、雙邊主義與多邊主義的地緣性、結構性、戰略性的複雜辯證性問題。台灣在決定大陸政策時,必然要考慮到如何在台灣、大陸與國際三個因素中求取最大的平衡與利益。在考慮到兩岸客觀大小之差距及大陸整體綜合實力不斷提昇的因素下,台灣要在維護安全生存、對等尊嚴、和平共存等前提下設計出與大陸能和平發展的穩定和制度化的安排,實屬高難度的戰略思考。
馬英九總統上任以來,他所宣示的大陸政策的內涵,包括與兩岸政治關係政治定位相關的主張,主要包括以下重點:
第一,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政策。馬總統認為這是台灣內部的主流意見,可以稱為“台灣共識”。不統、不獨、不武的精神就是維持台海現狀,保障兩岸和平的發展。
第二,馬英九強調,兩岸關係並非國與國的關係,而是一種特殊關係。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是基於中華民國憲法及相關特定法律之規範作依據。在此前提下,台灣努力確保兩岸間不會產生“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或“台灣獨立”的誤解。這是兩岸關係能和平發展的根本所在。
第三,根據中華民國憲法的立場,在中華民國憲法體系的一中原則與一中架構下,兩岸應採取“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務實態度來定位兩岸的政治關係。
綜合以上馬英九大陸政策的論述重點,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的基本分析:
第一,馬英九總統是以中華民國憲法來定位兩岸政治關係。他認為中華民國憲法就是“一中憲法”,中華民國憲法架構就是“一中架構”。馬英九是以中華民國憲法做為兩岸政治定位上台灣的“底線與防線”。因此,大陸如果不能客觀的務實的看待中華民國憲法的存在事實,兩岸政治定位就不容易有創新與突破。
第二,正因為現階段大陸仍然不能正視現實客觀接受中華民國憲法與中華民國政府的存在,考量到兩岸關係的和解與和平發展的主軸,馬英九的態度是不去直接挑戰大陸對台政策的紅線區。因此馬總統的主張就是呈現“不”的態度與做為,例如馬總統強調“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兩岸關係是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兩岸間維持現狀採取“不統、不獨、不武”的政策立場。馬總統這些主張是煞費苦心,是替兩岸政治關係創造出“彈性模糊空間”與“各自合理滿足”的戰略設計。當兩岸間能更多的理解與尊重,兩岸就能夠從“不是什麼”的關係轉進為“就是什麼”的突破定位。
2013年2月25日,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與習近平總書記會見時表示,“兩岸政治對話與談判將是無可避免的課題”,並提出兩岸應建立“平衡、對等、有效”的政治架構的主張。大陸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針對連戰談話做出回應,范麗青表示“贊同連戰所提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實施一個中國原則,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大陸也是中國的一部分,從而形成一中架構的兩岸關係,而不是國與國的關係”。這是大陸官方發言首度明確指稱“兩岸法律”。這可看做大陸對台灣政治關係上的務實進步的說法。
2013年6月13日,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與習近平總書記會見時表示,“兩岸各自法律、體制都主張一個中國原則,都用一中框架來定位兩岸關係,而非國與國的關係”。中共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2013年7月24日召開的第二屆海峽兩岸“中山論壇”開幕式致詞時公開表示,“我們積極評價國民黨方面明確表示兩岸各自法律和體制均實行一個中國原則,都以一個中國架構定位兩岸關係”。換言之,大陸接受並歡迎台灣方面所提“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均實行一中原則”及“以一個中國架構定位兩岸關係”的說法。但是,對於台灣方面表示,中華民國憲法就是“一中憲法”,中華民國憲法架構就是“一中架構”,卻沒有做出正面積極的回應。
兩岸政治定位的前瞻與願景
坦率的真誠的務實的來說,兩岸政治定位的關鍵核心,不在於台灣如何正視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客觀存在的事實,而在於大陸如何正視中華民國憲法與中華民國政府客觀存在的事實。大陸方面必須認知到,中華民國憲法與政府之客觀存在事實,不因為大陸六十多年來的“否認”或“不承認”而消失;相對的,因為大陸愈否認反對中華民國的符號,使得中華民國的國號與體制已經成為台灣人民共同接受承認的最大共識。
就此而言,當兩岸認知各自依所行憲法與法律宣示兩岸只有一個中國之時,但由於這一個中國尚未統一因此處於“特殊情況”,這個特殊情況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不是國家與國家的關係”,而是特殊的關係,這種特殊關係就是在一中原則下“兩岸主權只有唯一性”,但是中國主權因“兩岸共構”、“兩岸互享”、“兩岸合一”,形成法理上兩岸主權唯一,兩岸主權共構的創新存在。
進一步而言,既然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而是特殊的關係,這個關係的另一表現性質就是,法理上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卻又不否認中華民國治權存在的事實;同樣的,在法理上承認中華民國時卻又不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權存在的事實,於是兩岸政治關係的定位就可以創新突破為“兩岸共構法理唯一主權”、“兩岸分享一中事實治權”的模式。
在過去,九二共識是做為兩岸一中原則與一中各表的連結點;在未來,一中架構與一中框架將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與中華民國憲法的連結點”。如此一來,兩岸將進入到探討“兩岸憲政體制架構與內涵之共同點與差異點”,兩岸將進入到探討“法理、法治、法制”的新階段,兩岸為未來如何共建最適當的政治體制而努力,兩岸關係將走出一條新的路徑與願景。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3年12月號,總第19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