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璉:升級版的一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吳敬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今年已經83歲高齡的他,幾乎參與了新中國建國之後每一次重大的經濟論戰和重大的經濟抉擇。三十多年經濟改革的風雨之路,也正是吳敬璉的經濟理論日臻成熟的思想歷程。他以始終堅定的市場化改革立場,以及敢於諍言的士人風骨,被譽為“中國經濟學界的良心”。
《經濟半小時》記者王小丫:其實在改革開放的這三十多年的歷程當中,無論是初級版還是升級版,始終都伴隨著一些探索和爭論,比如是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比如說還有是大政府還是大市場,但是我們都知道,您是非常堅決的市場派,所以大家給了你一個名字是吳市場,這一次您覺得在全會當中,把市場的這種決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強調決定性作用,寫進了公報,您認為這是表達了中央的一種怎樣的決心?
吳敬璉: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個提法是非常的重要。它回答了一個過去將近10年一個非常激烈的爭論,就是中國要往哪裡走的問題。因為我們在這個十四屆三中全會決議以後,就是在九十年代中後期,建立起來這麼一個市場經濟,它確實有它還有缺陷的地方,它大致上是一個東亞模式,就是說政府主導的市場經濟,政府主導的市場經濟就意味著已經建立了一個初步的市場經濟體制,但是它還有一些過去的一些遺產,這就是政府的作用,比成熟的市場經濟還要來的大一些。這個沒有什麼關係,因為你是一個市場還沒有形成的國家,政府當然要擔負更多的任務,問題是往前怎麼走。往前怎麼走它是一種過渡性的東西,它有兩種辦法,此漲彼消,或者是此消彼漲。很不幸的是大致到了二十一世紀初期,這個前進到更加成熟的市場經濟這個方向,它開始是放緩,後來甚至是有些部分往後退,所謂往後退就是增強政府的作用。在有些地區,有些部門不但沒有,市場不但沒有起基礎作用,相反政府起了主導作用,同時在理論上,在思想認識上就發生一場大爭論。一種意見認為,我們存在的缺點、弊病,比如說自然消耗還是比較厲害,市場無序通貨膨脹、腐敗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因為改革還不夠徹底,不夠徹底。
《經濟半小時》記者王小丫:改革不徹底造成的。
吳敬璉:所以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就是進一步推進改革,更進一步消除體制的遺產,使得市場更加成熟起來,這是一種意見,還有另外一種意見,是所謂這些問題,都是因為市場化的改革方向造成的。
《經濟半小時》記者王小丫:是因為市場化帶來的弊病。
吳敬璉:帶來的弊病,腐敗,以至後來說看病難,看病貴,什麼買不起房子還有等等問題吧,都是因為市場化,甚至形成了一種好像占優勢的理論。它就造成一種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要加強政府對於市場,對於社會的管控。那麼實際上呢,這是不對的,因為你越加強市場的管控,這些毛病就會越嚴重,那麼有兩個問題就表現的最突出。
《經濟半小時》記者王小丫:哪兩個問題?
吳敬璉:一個問題就是這個增長方式粗放,粗放的增長方式轉不過來。本世紀初開始吧,因為城市化加速了,所以這個各級政府手裡就拿到了一個很大的資源土地。有了土地財政,就是用政府投資來搞形象工程,搞政績工程,特別是要投資在那些資本密集型的,所謂重化工業上。所以這個更加粗放了,以至於到了現在,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所造成的問題變得非常的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