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飛也指出,雖然兩岸簽署文化協議具有良好基礎,但仍有諸多因素阻礙了兩岸達成此類協議:一是兩岸政治互信不足,台灣方面始終難以放下對大陸籍文化交流訴諸統一訴求的戒心和擔憂。2013年9月,台《中國時報》評論稱,兩岸在達成文化協議方面之所以出現“陸熱台冷”的現象,是因為有部分聲音認為這可能是大陸的統戰策略,藉由文化交流加速兩岸政治認同。
二是台灣流露出的文化優越感不利兩岸就文化協議展開對等協商。與大陸強調兩岸文化的共通性相比,雖然台灣執政當局和民間社會都承認台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但更注重強調台灣文化的獨特性和兩岸文化制度上的差異,甚至還包含通過文化輸出影響大陸的意涵。龍應台稱,“如果沒有台灣,世界要如何瞭解中國,參考的座標在那裡?只能拿中國與晚清比,或是與香港、澳門比”,“兩岸文化交流有一點不是完全對等,因為台灣全部是由民間社會自己主導,但大陸比較多的活動是官方策劃,所以交流起來不是一樣的東西”。
三是兩岸對文化協議的主要功能存在認知上的差異。台灣對文化協議的期待更多地是解決文化交流和產業合作中存在的具體的法律、制度障礙,大陸更看重的是通過簽署文化協議,將來之不易的兩岸關係互動局面進一步機制化,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文化基礎,增進台灣民眾對大陸的認同。2013年2月,前台“文建會”主委盛治仁表示,兩岸雙方對文化協定的內容分歧較大,大陸是希望一般性、概括性去談文化,台灣是比較針對性去講某些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書號審批等具體項目。
四是美國對兩岸簽署文化協議存在擔憂,勢必會對執行親美政策的馬當局形成壓力。2012年8月,布魯金斯學會東北亞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卜睿哲(Richard Bush)稱,政治與文化密切相關,兩岸文化交流的確具有敏感性。台灣與中國大陸進行文化交流,必須面對著作權保護與審查制度等關鍵問題。2013年3月,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教授蔡瑋表示,“美國已透露對兩岸某些議題的疑慮,諸如認為兩岸文化協議和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不符合美國利益。”
潘飛說,目前兩岸簽署文化協定機遇與挑戰並存,為了維護目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良好勢頭,深化和鞏固政治互信,兩岸需要共同克服困難,儘快達成此類協議。他強調,目前是馬英九當局與大陸達成文化協定的良好時機。通過簽訂文化協定,為兩岸文化交流合作提供制度化保障,有助消除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期間推動“台獨”教育、“文化台獨”所造成認同混亂,減少台灣民眾對大陸的誤解,為國民黨推行兩岸和解政策創造良好環境。
“馬英九當局應抓住兩岸建立起基本政治互信以及沒有連任壓力的有利時機,儘快推動兩岸在服務貿易協定之後達成文化合作方面的協定,擴大在發展兩岸關係上的政治遺產。其次,兩岸關於政治定位、“中華民國”等敏感問題的爭議尚未得到解決,急需通過簽署文化協定掃除在文化交流和產業合作方面面臨制度和法律障礙,解決兩岸文化團體在交流過程中遇到的名稱、旗號等問題,儘量避免東京影展、“中歌榜”和張懸事件等不利兩岸文化交流,傷害兩岸民眾感情的事件出現”,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