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成本上升20%
近年來,各地一直連續大幅度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根據人社部公布的數據,2011年全國有24個省份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22%;2012年有25個省份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為20.2%。
2013年,27個地區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其中,最高的當數上海。2013年4月1日,上海月最低工資標準從1450元調整為1620元,增加170元;小時最低工資標準從12.5元調整到14元。
翟玉娟表示,北京和上海等部分地區的最低工資是指到手的淨工資,而深圳的最低工資則包括了個人所交的社保。按照最低工資來計算的話,2013年非深圳戶籍的勞動者每月社保大概要交100元,本地戶籍的要交200多元。
在翟玉娟看來,深圳2014年這一最低工資標準還是稍微有些低,她曾希望能提高到2000元。“今年的贍養係數還未公開,但根據往年公布的數字,估計是1∶1.8。”
她解釋道,勞動者拿到工資之後,不可能僅養活自己,還要養活家庭。1∶1.8的贍養係數意味著最低工資(不含社保)要除以1.8之後,才是個人的消費,這也意味著深圳月薪為1800元左右的勞動者一個月可消費的金額不過七八百元。
對於鄭然來說,利潤空間壓縮則是他焦慮的問題。他們產品的附加值較低,最低工資標準的上調對其影響頗大。2013年,人力成本占鄭然工廠總支出的40%,2014年,鄭然估計要達到50%~60%。“對於利潤更薄的工廠來說,有可能會撐不下去了。”他歎息道。
倒逼轉型
即便是非生產型企業也已感受到壓力。深圳龍崗區一家出口電子產品的中小型公司負責人胡彪(化名)擔心這會增加應聘者對工資的心理預期。他說,2013年招人時,應聘的業務員可能會要求底薪是3000元,現在最低工資調到1800元了,業務員可能會問,“我的底薪是不是也要加一些?”
在過去幾年,胡彪備受招聘難的困擾。“不是沒人來應聘, 而是他們要求的底薪太高,開口就是四五千,要求2000多元底薪的很少見。”胡彪歎息道,“他們可去的中小型企業太多,選擇也太多。”
雖然他在招聘時竭力告訴應聘者,做業務的主要靠績效拿薪水,但是應聘者們仍然期待高底薪。
廣東省社科院社會學與人口學研究所副所長左曉斯告訴記者,從政府的角度來講,制定最低工資標準的積極意義在於讓低收入勞動者享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但對於微利企業來說,可能會有點不公平。“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淘汰該類企業,或是倒逼企業轉型。”
翟玉娟則認為不應該設立最低工資標準,勞動者應該還有其他的基本權利,如談判權,僅靠最低工資的話,不一定是件好事。“設立最低工資標準的話,無論是盈利100%的企業還是盈利10%的企業,都可能按最低工資標準來給工人發工資。”
翟玉娟稱,今年13%的增幅應該是根據十八大提出的至2020年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標來確定的,預計未來幾年最低工資標準的增幅還將維持這一水平。
鄭然表示,同類產品廠家太多,客戶不會接受漲價。他想轉做附加值較高的產品,但一時還找不到頭緒。
(来源:第一財經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