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復旦被舉報院士否認國產人工耳蝸系克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1-07 09:57:31


  中評社香港1月7日電/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王正敏教授在被學生舉報涉嫌學術抄襲、院士申報材料造假之後,一則質疑其研發的國產人工耳蝸克隆國外技術、並存在質量問題的新聞報道,再次將其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近日,年近八旬的王正敏院士接受記者採訪,對質疑做出回應。

  人工耳蝸能否被“拷貝”?

  據了解,澳大利亞在1982年研發的科利爾22型人工耳蝸是世界首個多通道耳蝸裝置,日前,有媒體質疑,王正敏團隊研發並獲國家發明專利的“多道程控人工耳蝸”,正是破解了澳大利亞人工耳蝸樣機芯片,照葫蘆畫瓢仿制出的,僅是修改了產品外觀和線路。

  對此,王正敏回應稱,人工耳蝸根本不存在克隆的可能。他表示,1996年,澳大利亞公司贈送給中國兩個人工耳蝸,雙方合作就此開始。“但澳大利亞公司對人工耳蝸管理極其嚴苛,中方拿到的人工耳蝸只能用於手術植入。隨著合作的深入,我們打開了澳方留下的一個教學用的人工耳蝸,發現裡面的所有數據都消失了,基本上只是一個幾何圖形,並不能明確地看到線路圖,用處並不大,但有所啟發。”

  王正敏團隊成員告訴記者,當時,國產耳蝸有很多組件、技術得不到企業的足夠支持,團隊摸索了很多年,做出來的東西不理想就重新做,最後慢慢地才在實驗室裡做成了國產人工耳蝸。

  “研製成功後,科利爾公司並未對我們國產的人工耳蝸提出過任何異議,就因為我們有自己的專利和技術。”王正敏強調。他同時表示,針對這一質疑,自己已將人工耳蝸相關材料交給復旦大學,“相信學校會公正處理。”

  國產人工耳蝸價格優勢明顯

  所謂人工耳蝸,是一種電子裝置,由體外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一定編碼形式的電信號,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系統直接興奮聽神經來恢復或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

  據了解,2004年,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與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簽訂技術轉讓合同,將王正敏團隊研發的國產人工耳蝸正式產業化。

  有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國內已使用人工耳蝸的患者人數超過2萬例;隨著近年來國產人工耳蝸進入市場,使用國產人工耳蝸的人數已達1200多例。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