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教授戴春富表示,國產產品的市場占比還在逐步上升,價格相對便宜是主要原因。“我國每1000個新出生的孩子中就有一個聽力障礙,一個20萬元的進口人工耳蝸對很多家庭、尤其是農村家庭都是很大的負擔。”
北京友誼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張道行也表示,國產人工耳蝸目前7至8萬元的售價,對許多患者家庭而言具有較大的吸引力。“目前,患者家庭對於國產產品的懷疑心理在降低,對國產新產品的使用可信度正在不斷增強。”
質量難題待破解
價格不同是否會有質量差別?有報道稱,採訪了7名力聲特人工耳蝸志願者,其中6人的人工耳蝸僅使用兩年左右就壞了,使用時間最短的只有6個月,而目前殘留耳內的人工耳蝸已不同程度傷害到志願者身體。
王正敏回應稱,自己從力聲特公司得到的反饋是兩年內的49例中有2例失效。“我們選擇的病號都是極重聾病人,耳聾時間比較長。在選擇病人時也沒有淨揀好的做。人工耳蝸植入後依據每個病人個體情況的不同,效果也不一樣,有好有壞,但總體上來講是達到我們預計效果的。”
對於效果差的植入案例,王正敏認為,“我們起步比別人晚,在產品設計和精細度上還不如進口的,但人工耳蝸技術原本就很難保證個個不出問題,損壞率在國外市場上同樣存在。我一直跟公司強調,要做好對2例情況比較差的病人的善後處理,對其他病人也要做好隨訪,這個東西是要終身保修的,公司必須要做好。”
(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