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24日電/——勞動力從無限供給向有限供給轉變,結構從“金字塔型”向“准啞鈴型”轉變。這意味著勞動力成本上升是必然的,產業轉型升級是必須的
記者:去年儘管經濟增速放緩,但就業表現良好,全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超過1300萬人,不論東部沿海還是中部省份都出現不同程度的“用工荒”。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國勞動力供給遠超需求的大格局已發生轉變?
信長星:就業格局的確在悄然發生著深刻改變。這種改變不是哪一個時點突然發生的,而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變化還在持續中。
從供給方面看,勞動力無限供給正向有限供給轉變。一方面,我國依然面臨巨大的勞動力總量壓力,至少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間還是如此。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國的勞動力供給確實正在逐步告別無限供給的時代,勞動年齡人口的下降、農民工增速的下降等,都是這種轉變的信號。隨著農業勞動力持續大規模轉移,農村已不再是一個取之不盡的蓄水池,雖然尚有潛力,但不再是無限的。看不到這一點,就不能解釋何以工資連年提高仍存在長期性、普遍性的招工難,就不能深刻理解轉變發展方式的必要性、緊迫性。
這一變化意味著,勞動力成本上升是必然的,產業轉型升級是必須的,潛在增長率的降低是帶有規律性的。相應地,這對如何把握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關係,如何保持競爭優勢,都提出了新的課題。
從就業壓力看,正從總量為主向總量壓力與結構性矛盾並存轉變。總量壓力沒有減,但壓力增速趨緩了,目前及未來將要更多面對的是結構性矛盾。如果說,普工、一線操作工招工難反映的是勞動力供給的有限性,即有限的勞動力供給難以充分滿足低端崗位就業需求,那麼,技能人才短缺、大學生就業難反映的則是轉型過程中更具複雜性、長期性的一種結構性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