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過去兩周時間裡,人民幣匯率下跌1.3%。 |
中評社香港3月8日電/英國《金融時報》3月6日載文《“中國央行操縱匯率”指控不成立 》,摘要如下:
中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最近三天已經止跌回升。但圍繞過去兩周中人民幣那輪罕見的貶值,業內的爭論之聲仍未停歇。在這輪急劇貶值中,中國央行表現異於往常,顯得無動於衷,讓“央行操控人民幣貶值”成為一種主流觀點。
“操控論”要想自圓其說,必需回答三個問題:中國央行為什麼操控匯率?如何操控?是否達到了目的?然而,現有的各種分析都無法回答上述問題。
先回顧歷史上曾出現過的一波人民幣貶值行情。受歐債危機影響,2011年12月上旬,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連續12天大跌,境內CNY市場盤中交易價的相對中間價每天都接近0.5%的跌停位。中國央行當時的反應,不是順應市場,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設定的中間價不僅不降,還略有升高。這麼做,是為了維持人民幣貶值預期。因為當時的背景是,貶值壓力由境外市場向境內市場傳導,而由於境外市場沒有波幅限制,所以香港CNH市場上,人民幣跌幅比境內大,境外美元價格高於境內。在境內買美元、在境外賣美元,可以無風險套利,這讓美元源源不斷從境內流向境外。因此,當時中國央行對中間價的管理,達到了擠出美元、緩解流動性泛濫的作用。
再來看最近一輪貶值的情況。春節後中國市場流動性充裕,1月份結售匯數據顯示,在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動蕩、資本流出的情況下,中國跨境資本流入不僅沒有逆轉,反而有增加的跡象。很多人認為,央行操控人民幣貶值,是為了改變資本流向,管理流動性。而實際情況是,這一次,境內市場貶值快於境外市場,香港CNH市場美元價格低於境內,造成在境外買美元、在境內賣美元可以實現無風險套利,結果是美元流入而不是流出,增加而不是減少人民幣投放的壓力。另外,中國央行要成功打壓人民幣,必須進行大量買入美元的操作,而且要使市場上出現美元需求大於供給的狀況。這種操作也需要增加人民幣投放,而不是收緊流動性。因此,從境內外市場狀況看,實際結果和中國央行的“操控”目的背道而馳,“操控論”因此不能成立。
本輪人民幣貶值,更多是市場行為。受美聯儲開始退出量化寬鬆並引發新興市場國家新一輪動蕩的影響,在2013年最後一個交易日人民幣兌美元的中間價首破6.1以後,人民幣匯率沒再延續升勢,中間價開始走弱,盤中交易價與中間價價差收窄。隨後中國經濟不斷累積的風險顯現,並出現新的不確定因素,尤其是1月份PMI繼續走低,影響了市場信心,國內開始出現看空的聲音,導致人民幣匯率進一步在2月中下旬走弱。境內人民幣匯率變動也說明了這一點。過去兩周CNY中間價貶值100個點左右,反映市場供求關係的盤中交易價貶值幅度遠大於中間價,超過1200個點,交易價也從低於中間價的水平貶至持平甚至高出中間價。如果說中間價體現了中國央行的管理意圖,這種組合說明中國央行在順勢而為而不是操控貶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