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14日電/美國分析家戴維·加滕斯坦-羅斯本月早些時候作出驚人預言:敘利亞戰爭或再持續“十年或者更長時間”,並稱這是未來敘利亞局勢最可能上演的劇本。
從某種程度來講,預言並非危言聳聽。在敘利亞危機三周年到來之際,政治解決呼聲仍在,現實卻不容樂觀。
據敘政府統計,目前至少有300多個武裝團夥在敘作戰,其成員來自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這些派別魚龍混雜,訴求各異,有的堅持極端思想,有的受控於外部勢力,它們的存在加劇了敘局勢的不確定性。
國內局勢如此,國際社會極力撮合的政治談判亦是裹足不前,難有突破。敘政府和反對派在兩輪日內瓦和談中南轅北轍:一方堅持打擊恐怖主義,一方執意要求政權更迭。如敘利亞分析人士所說,敘政府的立場是“用武器得不到的權力,在談判桌上也休想得到”,而反對派則是“憑借西方支持套取改朝換代的白狼”,關乎政治存亡,雙方誰也不願讓步。
更令人憂心的是,動蕩三年來,敘利亞發生了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超過10萬人在衝突中喪生。非戰區民眾則飽受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物資缺乏、兵役苛酷、就業極端困難的折磨。戰事的持續也伴隨著道德水平的下滑:越來越多婦女失足,全國多處古跡遭受浩劫,犯罪率不斷增高。
敘利亞戰事還會打多久?無人能夠預知未來,但可以肯定的是,戰爭並非宿命,化解危機的鑰匙就掌握在各方自己手中。
對敘政府和反對派來說,摒棄以暴制暴的做法,在政治談判中尋求利益契合點,是最明智的選擇。
從國際社會來看,一方面呼籲政治解決危機、創造和談機會,一方面又忙著“拉偏架”的做法,不僅無助於化解矛盾,更可能引火上身。有關國家應切實調整對敘政策,摒棄狹隘的利己主義,同時尊重敘利亞人民的意願,採取切實措施保證相關協議的落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