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理論研究會副理事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秘書長呂聰敏在座談會上發言。(中評社 王永雪攝) |
上海魯迅紀念館館長王錫榮在座談會上發言,他提到了魯迅先生1933年在《為了忘卻的紀念》一文結尾的話,“即使不是我,將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的”,李霽野是魯迅先生所獎掖、所提攜的後起之秀。今天的紀念就是為了再說起他們,讓人們永遠記得他們,記得他們為中華文化傳承、兩岸文化交流作出的貢獻。
李霽野友人魏建功先生之子魏至發言,他講述了父親和李霽野深厚的友誼,並展示了當時父親和李霽野的合影,以及父親去世時李霽野做的一首詩《題建功遺詩》。他說,在台灣推行國語是北大人的貢獻,父親和李霽野都為此作出了努力。李霽野為中華民族復興在各方面盡了力,但當時光復台灣僅僅把台灣要回來是不夠的,還要把台灣的文化也要回來,當年父親和李霽野就是在台灣搞文化復興。
李霽野友人馮雪峰之孫馮烈發言,馮雪峰和李霽野之間差不多有50年的友誼,他們友誼的基礎是有共同愛戴的人物魯迅,通過文字和回憶留下了當時友情的記錄,希望後代的人有機會去看看。他說,珍惜友誼,做中國的脊梁,是現在知識分子的責任和擔當,而真正的知識分子是不畏權貴,敢於說真話的。
最後,親屬代表、李霽野之子李方仲發言,李方仲說,父親一生從事的是教學和文字工作,而且和台灣有密不可分的聯繫。當年翻譯英國作家吉辛的《四季隨筆》,這本書的單行本是台灣編譯館首次出版的,也是台灣光復後印行的第一本書。父親李霽野翻譯的《簡愛》同樣受到台灣讀者的青睞,他希望自己的文字能為兩岸走到一起盡綿薄之力。李方仲講起,父親在1984年寫的《新年和台灣文藝界談談心》一文中所說的話:“願海峽兩岸的文藝工作者攜起手來,共同譜寫《東風頌》,像雪萊譜寫的《西風頌》一樣,將希望的種子播種到中華各族的心田、扎根、發芽、開花、結果。”
李方仲最後說道:“一年多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實現中國夢的號召,父親生前的夢恰恰切合了這個號召。我相信,祖國的統一是中國夢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隨著中國夢的實現,父親的夢也一定能夠成為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