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面對當前經濟調整大背景下的現實壓力,給了地方更多“要政策、搶優惠”的“動力”。去年至今,中國經濟增速持續放緩。今年一季度,有27個省份GDP增速回落。面臨壓力,如果能憑借自貿區的“東風”,拉動經濟增長,對許多地方而言,無疑是一個充滿誘惑的選擇。
因此,一些省區市負責人甚至直言不諱把申報自貿區當成新一輪“政策窪地”和招商引資的“利器”。“這明顯與中央的初衷相背離。”王新奎表示,中央對自貿區建設的要求很明確,就是以開放促改革,挖掘改革紅利,激發市場活力,在沒有特殊政策和優惠政策的情況下,尋求經濟增長的動力。
“拼政績、要政策”的老想法,顯然與中央設立自貿區意在破舊立新的戰略意圖背道而馳。
當然,作出改變並不容易。即使是上海,在反覆修訂自貿區方案的6個月時間裡,也經歷了非常艱難的轉變過程。從側重製造業投資准入到解決服務業的投資准入與服務貿易的便利化,從一開始希望有一些優惠政策到最終中央要求營造一個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思路上的轉變堪稱巨大。
“改革未必一定要掛牌子”
據記者了解,儘管被暫停,但自貿區申報的大門並未徹底關閉。
“中國幅員遼闊,每個地區經濟特征和發展優勢不同,各地在國家發展戰略中肩負不同的使命。”按照霍建國的理解,只要上海的可複制經驗比較成熟,各地的方案又有較強的說服力,對帶動未來的經濟增長和對外開放有較強的促進作用,最終應可以考慮結合不同地區特點設計不同的自貿區進行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