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環保專家、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表示,目前我國城市缺水主要存在三種機制,分別為:資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和水質型缺水。
一些位於降水量充沛或水系發達地區的城市,周邊水源污染嚴重,由於水質型缺水引發的水危機事件,近年來並不鮮見。最近一起影響較大的相關案例,便是蘭州自來水苯超標事件。
2014年4月10日,蘭州市威立雅水務(集團)公司檢測發現其出廠水苯含量超國家標準20倍,蘭州市政府隨即宣布該市自來水24小時內不宜飲用,由於沒有備用水源,守著黃河的300多萬蘭州市民陷入飲水危機。調查得知,污染事故直接原因是水廠自流溝中出現了含油污水,原因是自流溝附近的中石油蘭州石化曾發生洩漏事故致一些渣油和消防污水滲入地下。4天後,蘭州恢復正常供水。
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首次超過50%達到了51.3%。從國外發達國家的發展規律來看,當城市化率達到50%以後一段時期,往往就會出現水資源、水安全的轉折點,從水量型危機轉向水質型缺水危機,一個顯著的表象便是—水污染事件進入高發期。
也就是在2011年前後數年間,國內相繼出現水污染事件,如2010年福建的紫金礦業污染事件、2011年的渤海滲油事件、2012年的龍江鎘污染事件、2013年的黃浦江死豬事件、2014年蘭州等多地爆發水源污染……
調水工程遍地開花
中國調水的開始可以上溯到20世紀50年代。至今60多年裡,大大小小數十項調水工程在國內多個城市相繼展開,調水工程的開展密集,調水量之大,均為世界罕見。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世界最大的調水工程之一,南水北調特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它是實現我國水資源戰略布局調整、優化水資源配置的一項重大的水利工程,項目投資5000億元,工程從2002年持續到2020年。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提出“南水北調”的設想後,經過幾十年研究,南水北調的總體布局確定為:分別從長江上、中、下游調水,以適應西北、華北各地的發展需要,即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和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建成後與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相互聯接,將構成我國水資源“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總體格局。
在缺水的北方,黃河、遼河等流域開展了“引灤入津”、“引大入秦”、“大夥房調水”、“引黃濟青”、“引黃濟晉”等調水工程;在水資源豐沛的長江、珠江流域也紛紛調水,“引江濟太”、“引江濟漢”、“廣州西江調水”等工程紛紛上馬。這些工程少則耗時數年,鋪設數十公里管線,耗資上億元,多則耗時十數年,鋪設管線數百公里,投資上百億。
我國最早啟動的重大區域調水工程,是1983年建設的引灤入津調水工程,工程全長234公里,設計引水量每年l0億立方米,斥資11億元,於1982年5月11日開工,1983年9月11日建成通水。迄今為止,該工程已經運行31年,為天津和唐山累計供水225億立方米。然而,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近年來灤河水已不能滿足天津用水需求,天津又開始向山東開展“引黃濟津”工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求水。
西南的春城昆明,也因為缺水而頻繁調水。數據顯示,昆明是全國14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城市之一。為緩解昆明城市用水緊張,雲南建設掌鳩河引水供水工程和清水海供水工程,然而,近年持續乾旱、自然環境惡化,讓水源地的水也“捉襟見肘”,隨後雲南又打造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作為滇池治理的六大工程之一,其定位主要是治理滇池,並在昆明發生水危機時,為其提供城市生活和工業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