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旺、庫存剩
孫寅在博客中指出,雖然社會上處處能看見權力消費,但這類消費占市場份額多少,整體數量有多少,則是一個無法統計的數據。此類新聞之所以往往博得關注,主要是因為它們屬於“心理真實”,人們痛恨貪官污吏,更願意相信這是事實。
但從市場分析的角度來說,數據和信息的準確更重要。
另一個類似的話題是“炒房團”。
孫寅分析了1998年中國啟動房改,炒樓花和“中介”逐漸成為房地產市場的活躍分子,到2000年以後,溫州炒房團和山西煤老板“叱咤”各地樓市,再到近兩年由於經濟環境變化導致的樓市泡沫破裂,進而出現“集團性中國特色購買模式在海外市場頻現”。
他總結說,這類市場投機現象歷來有之,如同中國房地產市場這樣那樣的問題一樣都要調整。“但是這種調整屬於周期性調整還是結構性調整?市場終究會給與回答。溫州炒房團和山西煤老板購房團是否從此就消失,取決於這個市場和這些群體行為模式是否轉型。”
仲大軍認為,市場優勝劣汰的規律除了推動整合,也會推動效率和質量的競爭和提升,包括與房地產相關的諸多行業,比如裝潢、建築、設計等。
同時,市場的力量也有助於資源流向中低端房地產,推動市場更平衡發展。
馬光遠認為只有在房地產市場威脅到宏觀經濟穩定時政府才應該救市,現在不是這個時候。如果一些短期的措施只是給了資金緊缺的小房企繼續存在的機會,並不利於改善市場秩序,提高效益。
較擔憂的意見,主要來自金融業。中國金融40人論壇上一個較強的聲音是,房地產投資在整個固定資產投資中占約四分之一。
如果繼續快速下滑,可能會拖累中國的投資和經濟增速。
從2013年起,房地產行業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產能過剩恒業等一起列為行業風險掌控重點。目前政策走向不明朗。
供大於求被認為是造成目前樓市降溫的主要原因,但供之所以大於求的問題卻意見紛雜,也因事關政策走向和多方利益。
違約風險被放大
銀監會數據顯示,到2014年6月底,房地產貸款16.2萬億元中,個人購房貸款占67%左右。
《理財周報》報道說,今年以來,房地產貸款壞賬開始從開發貸款向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擴散,住房按揭違約現象抬頭,“二三線城市較高的空置率和較低的日均銷售量正在放大貸款違約的風險”。
8月份,中國房貸按揭利率開始“實質性下行”,一些一度規模較大的房地產信托開始收緊房地產業務甚至停止這項業務,對中小房企資金鏈構成威脅,有可能擠垮一些小房企。
中國社科院的劉熠輝也認為,中國的通脹與地產泡沫關係密切,只要地產銷量不大幅度反彈,通脹在短期內構成威脅,決策者在政策上仍有較寬鬆的回旋餘地。
孫寅在《地產觀察》系列博文中指出,土地牛市正在謝幕,房地產行業的調整比經濟的調整晚兩年出現,“其實已經非常幸運”。
他認為,房地產市場調整到位,去泡沫化成功,也就意味著此論中國經濟調整周期結束。
(來源:新浪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