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討好美國的著力空間有限 |
中評社╱題:影響美國對民進黨態度的主要因素分析 作者:潘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隨著年底“九合一”選舉的臨近以及馬英九第二任期過半,能否在2016年重新執政,不僅是蔡英文領導下的民進黨的核心任務,也是各界關注民進黨動向的焦點。由於馬英九任內執政不佳,民意支持度始終低迷,並接連出現貪腐醜聞和重大政策爭議,目前民進黨對在年底選舉中打敗國民黨以及2016年重奪執政權的信心大增。有鑒於美國對台重大影響力以及2012年“大選”關鍵時刻“挺馬抑蔡”的表現,目前蔡英文爭取美國信任和支持,防備美再度出手相害的意圖相當明顯。儘管民進黨討好美國的一系列做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美對其的負面印象,但美國能否降低對民進黨重新執政的擔心,接受或主動支持其再度執政,受到美國對華戰略、美國亞太政策、民進黨兩岸政策以及民進黨“總統”候選人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因此本文將從以上四個主要因素分析美對民進黨2016年“大選”可能的態度。
民進黨對美戰略價值受到
中美關係發展新態勢制約
眾所周知,美國的對台政策從屬於對華政策,因此美國對民進黨的政策,首先要符合美國對華戰略的大局需要。總體來講,民進黨對美國的戰略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扶植民進黨、實現政黨輪替,符合美國民主價值觀,是發揮台灣“民主燈塔”作用的重要基礎。二是幫助民進黨維持一定政治實力,發揮監督制衡作用,符合美國利用“藍綠平衡”、掌控台灣政局和兩岸關係走向的戰略需求。這兩大價值可謂是支撐民進黨與美關係的恒量,也是2008年民進黨下台後,儘管美各界對民進黨有所不滿和疑慮,但始終注意與其保持互動,以防其在野後政治實力萎縮而失去制衡作用的重要原因。因此,美國維護政黨輪替的“普世價值”和現實利益需求,有可能超越美對民進黨兩岸政策的擔憂,成為2016年推動美國有條件接受或支持其重新上台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從價值觀和藍綠制衡角度支持民進黨是有重大前提條件的,即民進黨重新執政符合美對華戰略需求,不會嚴重衝擊中美關係。具體來講:第一,民進黨能夠維持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局面,不會造成兩岸關係的停滯、倒退或逆轉。這也是2012年“大選”儘管美國看好蔡英文當選的可能性,但仍在最後關鍵時刻選擇挺馬連任的重要原因。美反對民進黨背後操弄“反服貿運動”的態度也表明,兩岸和平穩定是當前美在台灣問題上最優先的利益訴求。如果2016年民進黨還是無法在此方面與美國達成妥協,令美放心,勢必會削弱美對民進黨戰略價值的重視。
第二,民進黨執政不會成為妨礙美亞太戰略佈局和中美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的“麻煩製造者”。“中美建交後30多年的歷史表明,台灣問題對中美關係的干擾強度雖有起伏變化,但總體上呈現減弱趨勢”①。雖然奧巴馬任內,美沒有放鬆對台灣問題的介入,但在中美實力差距不斷拉近和共同利益不斷增大的背景下,美調整插手台灣問題的方式,加強負面影響的管控,避免台灣問題對中美關係造成重大損害的意圖日益明顯。民進黨重新執政對中美關係會帶來怎樣的風險,將是美評估是否支持民進黨的重要變數。目前來看,隨著美國重返亞太,與中國爭取亞太地區的主導權,敢於與大陸叫板的民進黨似乎更符合美國利益,但大陸一貫反對“台獨”的立場和表現,以及民共長期缺乏對話基礎的政治現實,促使美不得不謹慎權衡支持民進黨的收益和代價。2014年5月,蔡新任命的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趙天麟就表示,美國認為蔡英文提出的“台灣共識”充滿變數,對這種不確定性可能嚴重挑戰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穩定與和平很不放心②。而且從長遠來講,如果民進黨拒不改變“台獨”立場,美國扶植民進黨的代價會越來越高,與美國愈加重視中國的走勢也越來越背道而馳。
亞太“再平衡”戰略為民進黨提供了機會
但不必然會增大美對民進黨的重視程度
自奧巴馬政府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以來,民進黨積極迎合美國,在釣魚島、南海以及中國大陸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等問題上,極力鼓吹台灣應與美國及其盟友日本、菲律賓等站在一起,並無視島內民意和呼聲,阻止兩岸聯手維權,要求馬對大陸採取強硬立場,其目的除了“打馬”和離間兩岸關係外,主要是要向美彰顯民進黨對國民黨更能維護台灣“主權”,更能保障美國在亞太的地緣戰略利益。作為在野黨的民進黨,此舉確實獲得美國關注,得到美國內少數“親台”勢力為其發聲,但民進黨賣力的表現,並不必然推動美做出民進黨執政比國民黨更符合美國利益的判斷。
一是美對馬英九配合美國亞太戰略的表現基本滿意,沒有明顯擔憂,民進黨挑撥美對馬不滿、不信任的空間很小。馬英九在釣魚島、南海等問題上雖對日本、菲律賓展現出維權的堅定立場,但其主張與應對方式與大陸仍有差異,並未展現出兩岸聯手維護中國主權的政治意涵。馬提出“東海和平倡議”、在美國壓力下達成台日漁業協定、妥善處理與菲律賓的漁業紛爭等表現都得到美國的肯定,蘇貞昌宣稱美對馬英九在東海防空識別區問題上反應太慢、太軟的做法,還被“美國在台協會”(AIT)公開澄清。
二是美在“再平衡”戰略中打“台灣牌”相對有限,不希望過度刺激中國,不利民進黨凸顯其充當“馬前卒”的價值。儘管美推行“再平衡”戰略增大了美對華“圍堵”的動力,但與美著力發揮日本、菲律賓、越南等新老盟友對中國的牽製作用相比,美打“台灣牌”的力度並未隨之顯著上升,展現出一定的克制,顯示出目前台灣並非美國制衡中國的主要“棋子”。此種狀況的出現,主要受台灣自身戰略價值有限和中美關係新格局的制約。
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
討好美國的著力空間有限
目前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爭取美國認同主要做法有:一是抹黑馬當局與大陸“暗箱操作”,犧牲台灣“主權”,加大台灣對大陸的經貿依賴,挑撥美對馬英九的不信任。二是強調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上踩刹車,監督馬當局兩岸政策,符合美國防止兩岸關係發展過快的期待。三是持續向美表示民進黨會務實調整兩岸政策,有能力維持兩岸關係穩定。從實際效果看,民進黨的做法既未能增強美對馬的不滿,也未能削弱美對民進黨的擔憂。首先,目前美政學界普遍支持馬英九改善兩岸關係的做法,對兩岸舉行“張王會”、張志軍訪台以及提出兩岸最高領導人會面普遍表示肯定,且不支持民進黨“逢中必反”、阻擾兩岸關係正常發展的做法。其次,儘管美對馬任內兩岸關係發展一度有所微詞,但主要是認為馬當局在兩岸政策上對美透明度不夠,而非認為兩岸關係發展的速度或方向超出美國預期③。目前美主流意見認為兩岸關係發展沒有出現令其擔憂的狀況,且預測馬剩餘任期內兩岸關係難有重要進展。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戈迪溫(Steven Goldstein)稱,馬英九執政以來,兩岸關係並未出現台灣不可逆轉地向大陸漂移等令美國感到擔憂的狀況,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出現“和平分裂”的反方向的變化④。2014年4月,美國國會下屬的“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發佈報告稱,台灣發生“反服貿運動”,年底的“七合一”選舉和兩岸在政治上的分歧,將阻礙兩岸關係發展的步伐,使得馬英九卸任前兩岸政治突破的可能性最小化⑤。最後,總體來講,目前美國並不滿意民進黨調整兩岸關係的表現,對其調整的前景也缺乏信心。儘管美國對民進黨內爭辯“憲法各表”、舉辦“對中政策擴大會議”(也稱“華山論劍”)、出現“凍獨”聲音表示肯定和鼓勵,但在美國看來,民進黨在堅持“台獨”黨綱,拒絕接受“九二共識”的前提下,很難提出符合美中台各方期待的兩岸主張。對民進黨通過的“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未觸及“凍獨”感到失望,認為“這是一次調整對中政策的契機,未來可能不會有這樣的機會”,擔心如果民進黨在不調整兩岸政策下的情況下仍贏得2014年的“七合一”選舉,未來在2016“總統”大選中更不會改變現有兩岸政策,屆時美國可能需要花費大力氣處理可能出現巨大變動的兩岸關係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