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4日電/編者按:在中國智庫發展的時空經緯中,尚未遠去的2014年正成為一個不同尋常的坐標。“中國智庫迎來春天”“中國進入智庫時代”,對於智庫發展的良好環境與蓬勃態勢,公眾、媒體、智庫成員均給出肯定評價。在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上升為國家戰略後,過去一年間,中國智庫的總體狀態、活躍程度如何?哪些問題成為智庫聚焦的研究熱點?怎樣補足短板加強智庫建設?1月12日,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完成的《中國智庫報告》年度系列2014年版問世。項目組在廣泛收集中國智庫信息、觀察評估智庫發展狀況的基礎上,嘗試對上述問題作出回答。雖為一家之言,但對於縱覽智庫狀況、思考智庫發展不失為一種有益參考。特摘登其中精要部分,以期與專家、讀者共享信息,共同研討。
1.科學內涵逐步明晰:“特”在何處,何謂“新”型?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之“特色”,反映了中國特定歷史與國情條件下形成的智庫格局、內涵與功能。目前,中國已經初步形成以黨政軍智庫、社科院智庫、高校智庫及民間智庫為主的板塊格局,呈現出體制內智庫與體制外智庫互相補充、共同發展的特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致力於為公共政策、公共利益服務,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智庫集聚了社會各方有識之士,能從不同視角對公共問題提出治理建議並引導公民參與,為國家治理過程提供集體理性,這是現階段中國智庫的重要使命。為實現這一使命,中國智庫還需創建一些符合中國國情的功能機制,包括理論創新、決策咨詢、輿論引導、國際交流等功能,以及不同於西方的、中國特色的“旋轉門”功能等。在公務員制度及行政事業單位改革中,需考慮留出“旋轉門”的通道。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之“新型”,主要是針對“傳統”而言,具體包括四層含義:首先,智庫研究成果必須以理論創新為基礎。決策咨詢研究雖然是基於現實問題和實踐需求,但不能脫離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理論基礎,應通過話語體系的轉換,將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公共政策。其次,智庫研究應以科學決策為目的,體現知識與政策的結合。“科學制政”必先於“科學執政”。“科學制政”提供可選擇的方向和目標,如果方向和目標不科學,“科學執政”就是無源之水。再次,智庫研究應體現決策咨詢研究的問題導向與前瞻性,必須具有實踐意義與可操作性。研究成果應當可以落地,轉化為可執行的政策,且在制度設計上具有合理性。最後,智庫研究應成為專家學者深度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過程,體現出權力與知識互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總之,要在完善國家治理體系中完整詮釋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科學內涵,需要同黨和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結合起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從作用上看,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發揮著“資政、啟智、制衡、聚才、強國”等多項功能。
“資政”,智庫介入政府決策,在制策、選策、施策和評策等不同階段,為政策形成提供意見與建議;“啟智”,智庫為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新的思想、主張、理念;“制衡”,智庫為不同利益主體解決分歧提供平台,在多元利益和價值導向下,減少社會不和諧因素;“聚才”,智庫通過為政府儲存和輸送人才,提升國家治理能力水平和素養,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強國”,智庫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外交往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