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抗戰給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軍以迎頭痛擊。中國參戰部隊以劣勢裝備對付優勢之敵,抗擊敵陸、海、空軍的聯合進攻達一個多月,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一旦發生戰爭,4小時即可了事”的迷夢。中國軍隊不僅打退了日軍對閘北和吳淞的進攻,而且還取得了廟行大捷,粉碎了日軍“中間突破”的計劃。東京軍部不得不調動全國陸軍的近四分之一和海軍的近三分之一來上海參戰,付出了傷亡約15000人的代價,才最後得以把這次戰爭收場。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次抗戰是獲得過重大勝利的。愛國人士章太炎當時曾極為興奮地讚揚這個勝利,說:“自清光緒以來,與日本三遇,未有大捷如今者也。”
“一·二八”淞滬抗戰悲壯激烈,顯示了中華兒女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獻身為國的英雄氣概。參戰部隊浴血奮戰,前赴後繼,湧現了許多視死如歸的英烈人物。在數十天的戰鬥中,十九路軍陣亡2390人、負傷6343人、失蹤131人;第五軍陣亡1825人、負傷3487人、失蹤625人。蔣光鼐、蔡廷鍇、張治中以及十九路軍、第五軍以及財政部稅警總團、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等參戰部隊全體將士,包括不少無名英雄,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作出的光輝業績,永垂史册。在“一·二八”戰爭結束後不久,1932年5月28日,在江蘇蘇州五卅公園舉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淞滬抗戰陣亡將士追悼大會,有5萬餘軍民聚集公園內外,悼念為民族抗戰而壯烈犧牲的官兵們的英靈。當天,上海《申報》刊發題為《追悼淞滬殉國將士》的悼念文章,高度評價淞滬抗戰的意義:“此次淞滬之戰,則為維護正義、爭取我民族生存自由之光榮戰爭,滬戰殉國將士之死,亦為光榮之死,偉大之死。”
民族覺醒和民族精神的一次升華
“一·二八”抗戰是一場反對日本侵略的民族自衛戰爭,也是一場波瀾壯闊的民眾抗日救亡運動。上海民眾抗日救亡運動是十九路軍和第五軍淞滬抗戰的先導,又是與兩軍的抗日作戰緊密相配合,共同推進而貫徹始終的。上海自“九·一八”事變以來是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一個強大中心,蘊藏著深厚又強大的群眾抗日力量。當時,在戰前擔負衛戍京滬重任的十九路軍,對民眾抗日運動採取同情與支持的態度; 戰爭期間軍隊與民眾的關係更是空前緊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軍隊與民眾團結一致、共同抗日的局面。
中國共產黨及其在上海的黨組織始終站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鬥爭的最前列。中共中央自“九·一八”事變以來就旗幟鮮明地主張以民族革命戰爭反對日本的武裝侵略,“一·二八”事變一爆發,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就立即發出武裝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上海的號召,並通過在滬地下黨組織和共青團組織,發動和領導工人、學生、教師、職員以及文化、藝術界廣大群眾,開展各條戰線的抗日活動。同時,指示黨的組織和民眾團體,給在淞滬前線與日軍奮戰的十九路軍等部隊以積極的聲援和支持。中共江蘇省委領導下組織成立上海民眾反日救國聯合會,該會以赤色“工聯”、“左聯”、“左翼社聯”、“大學聯”、“中學聯”等團體為核心成員,聯合上海其他許多抗日愛國團體而組成。上海民眾反日救國聯合會的團體會員曾發展到300餘個,在淞滬抗戰時始終戰鬥在民眾救亡運動的最前列,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