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戚嘉林統盟演講。 |
中評社台北2月11日電(作者 戚嘉林)對今天的台灣社會來說,眾所周知,最敏感的問題之一就是統獨問題。就台灣的統派而言,也可說是對島內的中國統一運動而言,其發展重點不外“統一理論”與“統一組織”,二者相輔相成,前者是後者的信念基礎。在統一理論(論述)方面,有論者認為台灣統派缺乏統一論述,惟亦有論者不以為然,可謂見仁見智。惟有識者以“台灣為何要與大陸統一?”問題就教,這也是“中國統一聯盟”核心宗旨緣由,本文乃試就此題,自感性與理性兩個面向,連結台灣主體,為文論述,拋磚引玉,期與方家識者共襄豐富“統一理論”的內涵。
統一的民族感情
以前早就有人曾經提出同樣的問題,1986年9月2日,鄧小平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六十分鐘(Sixty Minutes)節目記者華萊士(Mike Wallace)的訪問。Wallace突然問鄧小平,台灣有什麼必要同大陸統一?鄧小平回答:“這首先是個民族問題,民族感情的問題。凡是中華民族子孫,都希望中國能統一,分裂狀況是違背民族意志的”。作為國家領導人,鄧小平自國族歷史的高度,簡短明快的回答了Mike Wallace的提問。
鄧小平對統一的感情,我們可以“同理心”瞭解。道理很簡單,就如同我們台灣社會絕不允許屏東和花蓮獨立一樣。在感情上,台灣社會不可能讓屏東和花蓮獨立,就如同大陸社會不可能讓台灣獨立一樣。當然,關於屏東和花蓮的獨立論述,乍聽之下,大家以為是天方夜譚。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這樣的論述在歷史上是曾出現過的,那就是日本曾以屏東和花蓮等少數民族地區是清朝“化外之地”“政教不及”之處為由(意即日本詮釋該地是清朝行政權不及之處,故其不屬於中國台灣),於1874年出兵侵略我國台灣的屏東恆春。當時,這種屏東和花蓮不屬於福建台灣府治理的分離論述,遭到包括台灣在內全體中國人民的堅決反對,最後中央自內地調遣我國最精銳的淮軍十三營洋槍隊6,500人增援台灣,以臨戰之勢威懾,逼退日本。
民族主義
因此,大陸社會絕不會允許台灣自中土分離出去,就如同台灣社會絕不會允許屏東和花蓮自台灣分離出去一樣,二者都是感性的反應,是一個蘊含民族認同的感性問題,也就是政治學教科書上所說的民族主義(Nationalism)。
現代民族主義大約是18世紀首先出現在歐洲,民族主義有許多不同的意含,致使其觀念混雜。因為民族主義本質涉及共同的歷史傳承、共同的血緣紐帶、甚至共同的文化底蘊,故民族主義的內涵是很複雓,很難予以精確的定義,學術界至今也沒有令人滿意的標準定義。民族主義有如刃的兩面,如果從不同的歷史與社會角度切入,則民族主義有不同的面向,尤其是族群民族主義(ethnic nationalism),它將族群認同無限上綱,從而將族群民族主義異化成分離主義。但另一方面,民族主義亦使民族菁英為其民族復興獻身奮鬥,外敵入侵時甚至催生更強烈的國族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