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特別強調的是,中國極其缺乏專業化的學術服務團隊。隨著“智庫時代”真正到來,這類人才會成為人才市場上很搶手的群體,只可惜現在我們沒有重視這批人存在的價值。實際上,這是高度專業化的一類人才。真正的一流智庫,必須擁有非常專業的學術服務團隊,把思想以及思想所形成的制度設計轉化成思想產品,把思想生產過程或戰略生產過程管理好、服務好,把智庫和社會、政府、不同學科間的關係經營好。有了他們之後,學者才能夠專心於核心研究,提升學術生產的速率與效益。因此,對這類人才的培養與重視應該提上議事日程。
記者:除了智庫自身的努力,政府及社會各界還應為智庫發展做些什麼?
林尚立:首先,國家應該明確對智庫的需求,及時公開需要智庫提供服務的領域、需要智庫提供建議的問題,並提供相應的數據資料協助;其次,社會各界要營造幫助智庫發展的良好生態;最後,也是當前呼聲很高的一點:建立健全智庫成果評價激勵機制。
高校智庫在現行評價體制機制下遇到很大難題。按照傳統觀念,決策咨詢和政策建議不算成果,只有學術論文才可納入評價體系。實際上,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應該包含兩個維度的目標——終極目標是服務人類長遠發展,現實目標是服務國家進步和百姓幸福。學者既應有科學的追求,又要有現實的使命。從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來看,擁有一批為國家出謀劃策的專家隊伍是極其重要的,政府需要社會的知識體系來支撐它。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應該高度重視社會科學服務社會的使命,繼而改革現有“唯學術、唯論文”的評價機制。
我認為,評價智庫水平,應當看它服務政府的能力:它是否有成熟的服務機制,能否敏銳地提出問題、建構戰略,能否引導和回答社會問題;看它在社會和國際上的公信力、權威性如何。政府可以組織針對智庫的評審,評選出對政府決策有重大影響的政策建議,作為衡量智庫能力貢獻的重要依據。通過此類評審,也可積累豐富的戰略智慧,為國家發展提供更加厚重的智力儲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