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真正的中國智庫熱還遠遠沒有到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15 09:38:29


 
  類似這樣的“智庫熱”未必對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發展完全有害,更不能構成對目前《意見》內容的批判理由。當下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發展,與1980年初民企的發展多少有一些相似,當年傻子公司、皮包公司、倒爺比比皆是,但那是社會發展的支流。歷史大潮,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民企在後來30多年的壯大,證明了當年國家大力發展民企的政策正確性。《意見》以“黨和政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國家軟實力”等三大戰略高度談及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重要意義,中國智庫的蓬勃發展是必然趨勢。至於目前的一些以“智庫”之名的社會躁動,不妨“讓子彈再飛一會兒”吧。

  國家需要的智庫為何那麼少
 
  事實上,中國帶有“研究”字樣的機構至少有20萬家,但真正被全球最權威的美國賓州大學主持的《全球智庫報告》最新確定的中國智庫,僅僅429家;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所確定的中國智庫數量僅300多家。為什麼中國智庫的數量那麼少呢?根據《意見》中就智庫的八項基本標準來看,智庫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研究機構,而是具有特殊功用的研究機構。
 
  第一,《意見》提到的第一、三、六、七條標準,智庫應是“相對穩定、運作規範的實體性研究機構”,“具有一定影響的專業代表性人物和專職研究人員”,“功能完備的信息采集分析系統”,“健全的治理結構及組織章程”。目前許多研究機構,尤其是高校內研究機構不少都只是掛了一個牌,有的著名高校的著名教授甚至兼了七八個研究機構的“主任”或“所長”;有的高校,一個辦公室掛著四五個研究機構的門牌;在高校內部,有不少知名教授,限於經費、機制配套不足的原因,常自嘲“學術個體戶”,既沒有研究助理,連填表申報、訂機票、報賬等瑣雜行政工作也得親力親為。可見,“實體性”缺乏,是長期以來中國難能孕育更多優秀智庫的重要學術原因。
 
  第二,《意見》提到的第二、五條標準,智庫應有“特色鮮明、長期關注的決策咨詢研究領域及其研究成果”,有“多層次的學術交流平台和成果轉化渠道”。目前,大多數學者沒有成果送報的路徑,很難看到政府運行的一手數據和文本,也很少有機會進入政府部門體驗決策運行的邏輯。此時,學者若“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難免會與政策現實差距較遠,進一步造成官方的冷落。而那些被官方信任的學者,往往被要求寡言少語、惜字如金,於是,“知道得越多,說得越少;說得越多,知道得越少”成為研究界的潛規則。研究界與學術界存在的隔閡,是長期以來中國未能出現更多優秀智庫的重要社會原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