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還存在許多亟待改善之處,但中國崛起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利益。中國人口總量相當於美國的四倍多,中國人均GDP直到2030年左右才能接近美國人均GDP的一半。但是中國在其他方面確實取得了重大進步:平均壽命(約76歲)接近美國(約79歲);預期教育水平也在接近;從基尼系數看,中國現在的經濟不平等或許不如美國嚴重。不過,自1979年以來,中國崛起帶來的財富大多惠及城鎮或沿海地區居民。要實現中國政府“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的終極發展目標,不僅需要更可持續的發展,更需要公平的利益分配。
增速放緩,更趨穩健
一定程度上,中國近期經濟增長的放緩是不可避免的。三十年的高增長讓中國成為一個龐大的經濟體,經濟總量的邊際增長愈發困難。即便按當前匯率計算,中國GDP也已經在2014年突破10萬億美元,意味著如果名義增速達到10%就要增加1萬億美元,相當於比世界經濟強國沙特阿拉伯的GDP總量還多。如此大規模的增長必然是不可持續的,因為這種增長需要無限制的能源供應作為支撐,對環境造成了極大壓力。中國的碳排放量已經超過了美國和歐盟的排放量之和,而且仍在持續增加。
有鑒於此,中國別無選擇,唯有放緩增速。儘管7%對於世界大多數經濟體來說仍屬於高速增長,但是對中國來說,7%的增長速度能使煤炭、清潔飲用水等基礎投入的需求降低到中國力所能及的水平。此外,中國還得以肩負起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的責任,包括兌現其在2014年《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的承諾,最遲在2030年開始減少碳排放總量。由於增長速度放緩以及一系列節能新政策的出台,中國有望提前實現這一目標。
中國政府已經開始轉向新常態,目前成效顯著。2015年是2011年開始的“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雖然“十二五”規劃在實施中遭遇經濟增長放緩,但其中五大目標增強了經濟實力並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第一個目標是城鎮新增就業4500萬人。中國已經超額完成目標,城鎮新增就業達5000萬人,這一重大成績與同期美國和歐洲高居不下的失業率形成鮮明對比。第二個目標是調整經濟結構,服務業比重從2010年的43%增至2014年的48%,這個目標也提前完成,經濟更加多樣化,同時增加了就業。第三個目標重在科技創新,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從2010年GDP的1.76%增至2015年的2.2%。這一目標也已經達成,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科研經費支出第二大國(這項投資已經開始產生紅利:2014年,距中國通過首部專利法還不到30年,中國發明專利申請數量就比美國多近50%)。第四個目標重在提高社會福利,包括擴大醫保體系,目前已覆蓋超過95%的中國人口。第五個目標是改善八項資源環境指標,包括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及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
與此同時,從中國的標準看,“十二五”規劃設定的經濟增長目標並不高。中央政府將GDP增長目標定在7%,計劃到2020年將人均GDP在2010年的水平上翻一番。這些目標向接受中央政府指導的地方政府發出清晰信號:經濟發展要從重數量向重質量轉變。
當前中國城鎮居民收入是農村收入的兩倍有餘,不過這一差距今後將日益縮小——新的發展模式將拉動國內消費,促進GDP持續增長。當然,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也會帶來嚴峻挑戰,尤其是新增就業和糧食增產很可能會減少。但是這是結構轉型的代價,為了更大的發展,這種代價是值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