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房村”全景,整體占地近萬平米,連排的板房上可明顯看到空調和有綫設備。 |
中評社北京6月6日電/海淀區圓明園花園別墅三期爛尾工地,為討要工程款,近千名工人自工程停工後已在此居住8年。其間,為解決居住需求,一排排藍頂的活動板房圍繞著爛尾樓建起,內通水電,甚至可以接有線,並因低廉的出租價格吸引了不少外地商販來此落腳,逐漸形成了北京城中一座獨特的“板房村”,目前內有2000多人居住。
屬地街道辦介紹,工地內共建有板房500多間,均系違建,內部環境混亂,人員密集。然而,因開發商與施工方的經濟糾紛一直難解,工人們遲遲無法拿到款項,不願離開“板房村”,多年來不斷重複著“拆了又建”的尷尬局面,管理陷入困境。
遲遲等不來的工程款
6月的北京,天氣開始燥熱。年近耄耋的一對老人,在烈日下蹣跚而行,不時彎腰仔細翻檢可變賣的廢品,緩慢裝進手裡的麻布袋。傍晚時分,二人踉蹌的身影從圍墻邊的入口消失。圍墻之中的藍頂活動板房,是他們所謂的家。
北五環外,肖家河橋附近一小區內,一排排板房或整齊排列或雜亂無章地交錯在鋼筋外露的爛尾樓中,四周被圍墻圈起,與附近聳立的高層住宅樓形成鮮明對比。這片板房與爛尾樓夾雜的區域占地近萬平米,內有2000多人居住。由於板房的數量越來越多,周邊小區的居民習慣稱之為“板房村”。
“板房村”所在區域原本將建成35棟別墅,後工程停工爛尾。幾十棟別墅只有地下室和地上一層初步建好,墻體水泥裸露,一層上部一根根鋼筋直立,暴露在外。
工程在建時,二位老人曾為工地看守庫房。沒承想,這一“守”就是8年。
穿過“板房村”一段彎曲而坑窪的土路,便到了老人的“家”,10平米的板房內除了簡單的床鋪、椅子外,再無其他電器。坐在悶熱難忍的板房內,老人回憶起當年來京務工的經歷。
2007年,老人的兒子作為施工隊隊長,帶著老家300多名村民從河南安陽來到北京,為這片別墅工程施工,希望能在北京掙錢。因需要提前墊付工程款,這些村民或貸款或向親戚朋友借錢,每人都籌集了資金。據老人介紹,最少的人也籌了30萬,大部分村民都籌了上百萬。老人兒媳宋女士介紹,因為是施工隊隊長,她與丈夫先後貸款和向親戚朋友借錢,籌集了300多萬後,帶著二老一同進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