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上述說法,《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聯繫了興業銀行進行求證,興業銀行新聞事務代表邵芳卿表示,目前無最新官方消息回應。對於《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對興業銀行風險管控、人員管理方面的採訪要求,對方也表示了拒絕。
而儲戶頻頻遭遇“貼息攬儲”、“飛單”事件,也備受各方詬病。“最近我們看到不少銀行有把‘存單’變‘保單’行為的報道,對銀行來說,規避這種情況出現的核心就是要規避操作風險。” 廈門國際銀行北京分行助理總經理、中關村支行行長丁遂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採訪時說,“有些地方,一個支行的行長長期由某個人擔任著,他就控制了整個支行全部的流程,雖然銀行也設置了櫃員管理方案、內外相互制衡機制,但因為支行行長當的時間長了,把營業部主管、客戶經理等都變成了他的‘手下’,上下都聽他一個人的,就沒法形成監管和監控。”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劉俊海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採訪時表示,出現這種情況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銀行對員工的監管“籬笆”扎得不嚴,以“吸儲規模論獎賞”的考評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更是“誤導”了銀行的工作人員,特別是基層工作人員業績壓力大,他們為了完成任務,可能會鋌而走險非法攬儲;二是銀行“內鬼”膽大妄為,置法律於不顧,他們利用銀行內部業績導向的考評機制漏洞,從事非法攬儲的犯罪行為;第三,也與儲戶自我保護意識不強有關,給了這些人可乘之機。
是銀行風控失靈,還是儲戶“幼稚”?
銀行存款“失蹤”、“飛單”等事件頻發,究竟是銀行失職,還是儲戶缺乏起碼的風險意識?
“銀行業要建章立制,但更要把規定落到實處,不能‘牛欄關貓’,不起作用。”劉俊海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要從內部風控和外部監管兩方面築牢“籬笆”,杜絕違法亂紀的事情發生。
對於很多存款糾紛事件在當初辦理的時候發生在銀行辦公區內,丁遂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對來銀行辦業務的民眾來說,他們沒有辦法分辨客戶經理在銀行辦公場所裡是代表銀行還是別的,因為他代表的是對公的形象。在銀行辦公場所內,因為銀行工作人員不自律而發生各種各樣問題的關鍵核心,就是銀行的風險管控沒有達標,人員管理混亂。”
新華社援引專家話稱,銀行職員應在銀行授予的工作職責範圍內從事銀行業務,並且必須在銀行營業大廳和辦公室完成,如果一個職員能從客戶手中騙取數十億元資金,銀行竟毫無察覺,銀行應有的內控可謂“失控”。
然而,多名業內人士、學者也表示,很多明顯的騙局中,儲戶也缺乏警惕意識。“被騙的儲戶往往都是被高利息所誘惑,不少人明知超過規定的高息不受保護仍然冒險去做;有些人聽信花言巧語,以為可以天上掉餡餅,最終被騙。” 劉俊海說。
比如杭州42位受騙儲戶,不法分子承諾給他們年利率13%,然後被領到銀行對面的一個房間裡,簽訂一份承諾書,內容包括“不開通短信提醒”、“不開通網銀權限”、“不通存通兌”、“不查詢”、“不提前支取”,還有一條是“不對在銀行工作的親人朋友提起”。面對這樣的條款,他們都沒有察覺。
|